儒家学说《礼记》一书的开篇《大学》,首先提出了“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而后提出了“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篇中,运用排比与顶真的修辞手法,精辟而无可辩驳地论述了“三纲”之间的相互关联的逻辑顺序,论述了“八目”之间的相互联系。尤为突出的是文章着重地揭示了“八目”中“修身”所处的地位与所起的重要作用。
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修身?修身,简而言之就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
其次,修身的地位与作用是什么呢?
“八目”中的前前“四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在修身过程中属于“内修”;而后面“三目”(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外治”。修身正是将内修与外治有机地连在一起,从而起到枢纽的作用。
怎样才能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呢?《大学》给出了修身的具体路径。
第一,修身要做到格物、致知。格物是要修身之人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它是正确认识世界的手段。“致知”,强调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它是正确认识世界的初衷与目的。
第二,修身要做到诚意、正心。“诚意”是在修身过程中做到诚实、不自欺。做到慎独。使自己的言行“诚于中,形于外”,即善良的动机与表现内外一致。
所谓“正心”,是要防止感情上的偏向。及时发现、控制与战胜自我不良思想、情绪与行为。
一个人经过修身完善了自我,才有可能修炼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优秀品格,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有所作为。
联想到现实生活中许多正反两个方面的实例,不难看出《大学》所给出的修身的路径无疑是正确的。
两千多年来,“八目”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其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大学》,古人称之为“大人之学,它教人进步,成就事业,有所作为,其地位与积极作用不言而喻
,如金科玉律。
(2025-9-2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