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
继续游览前,同行的伙伴儿们考虑到五台山寺庙众多,而游览时间有限,为了减少盲目性,提高效率,提出了礼佛拜佛的一些具体意向。根据意向之一,我们首先步入位于白塔寺南端的五爷庙。
五爷庙,又称五龙王殿、万佛阁。
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曾为塔院寺所属。清代重建,改为黄庙。五爷庙整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将近4900平方米。由文殊殿、五爷殿、万佛阁、僧舍、戏台组成。游览中我们发现人气最旺的地方要数香火缭绕的五爷殿前。
五爷殿内供奉的五爷是民间传说中的广济龙王菩萨,据说是文殊菩萨在台怀本土化、世俗化的产物。它寄托着人们祈愿农作物丰收、不发生灾害、家人健康、事事顺遂的美好愿望。而五爷对前来膜拜的香客也是有求必应。
所以,五爷庙在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属于祈福人数最多,香火最旺的场所。
直到此时,同伴们才意识到提出这一动意的人,家中至今仍有家眷生活在农村,以农耕为生。怪不得他请香燃香,两手合十,默默自语,虔诚地在五爷像前礼拜呢。
离开五爷庙,大家向着另一意向目标地——梵仙寺进发。
梵仙寺位于台怀镇南,距离五爷庙不远。寺庙周围草木茂盛,环境优美。
该寺原名梵仙山,后改为现名,它始建于唐,经过多次重修,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风格。寺庙红墙黄瓦,古朴典雅,占地1092多平方米。寺内主要供奉观音菩萨像,院内保存有千年古槐和其他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
梵仙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供奉的不仅仅是佛教的神祇,还供奉着民间传说中的狐仙。大殿分上下两层,下层供奉16尊佛像,上层供奉5尊狐仙像,这些狐仙据传是由得道成仙的狐狸变化而来的。因此,梵仙寺不仅是一个佛教寺庙,还融合了道教的文化元素。
寺内到处可以见到“有求必应”的牌匾和锦旗,据说在这里求姻缘特别灵验。了解到这一点,同伴们对着其中一个人窃窃嬉笑,怪不得他坚持要来这里点香膜拜,原来至今还单身的他是来求姻缘的。
吃罢午饭,同伴儿们马不停蹄地又向白塔寺东侧的黛螺顶进发。
黛螺顶位于一个陡峭的山脊上,从山下仰望,可以看到半山腰间耸起一座小山,小山形如大螺,黛螺顶就在山顶之上。寺庙的山门和牌楼被树木围绕。盛夏时节草木郁郁葱葱,一片黛青,因而得名黛螺顶。
黛螺顶是朝拜文殊菩萨的重要场所。它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初时名为“佛顶庵”。在清高宗乾隆十五年,改称大螺顶,同年安立大螺顶碑记。乾隆五十一年,再次改称为黛螺顶,沿用至今。
要上黛螺顶,首先要攀登连接寺庙山门的1080级台阶。这一设计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它象征着从凡人到成佛要经历的十个境界,而每个境界都有108种烦恼需要根除。如果你能登上这1080级台阶,就会被视为一种修行,就能消除所有烦恼,增添智慧,逢凶化吉,一生平安。同伴们了解到这组台阶的寓意,决心即使再累,也要爬上去。
攀登台阶途中,只见有的香客与信徒以三步一叩首的方式表达对文殊菩萨的敬仰和祈愿,希望以此获得佛祖的护佑,解决病痛、学业、就业等问题。这种虔诚的朝拜方式,表达了膜拜者对宗教的深厚情感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求。
黛螺顶门前的牌楼上,正面书写着“大螺顶”三个大字。五方文殊殿里供奉着象征五个台顶上不同形象的文殊菩萨,包括孺童、无垢、智慧、聪明及狮子吼文殊像。它们分别代表着五种智慧、五种作用和五种颜色,旨在破除众生的五种浊恶,断除众生的五欲尘劳。而这些最初只是为了满足乾隆皇帝的心愿而特意设立的。
相传,乾隆皇帝因身体原因要亲自登临五台山的五个台顶,山高路远,力不从心。于是,他要求青云法师寻找一种方法,能够一次性朝礼五个台顶上的每位文殊菩萨。黛螺顶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乾隆的初衷恰好切合,所以黛螺顶被誉为“小朝台”。同伴儿们戏言,今天咱们到了黛螺顶,也算享受一回一次拜五台的皇上的待遇了。
五方文殊殿背后的“智珠心印”匾额,象征着智慧的光芒和心灵的启迪,这里是访客寻求智慧与精神支撑的地方。
寺庙的旃檀殿内供奉着一尊手结说法印而站立的旃檀佛,据说这是立禅和尚在此修炼悟道之处,。
地藏殿墙壁画上的地藏菩萨是男相,宁静威严,是佛教艺术精品。
大雄宝殿里香客、游人正在进行宗教活动和仪式,表达对佛教的敬仰和祈愿。
天王殿内正中供奉的是一尊弥勒佛。佛像以一种从容自然的笑容面向世人,仿佛是在告戒人们“笑口常开,必定免灾”。它不仅体现了佛的殷殷教诲,也为前来朝拜的信众们带来一种心灵的慰藉。
一路游览,同伴们不谋而合地感到黛螺顶精美的宫殿、亭子、壁画、雕刻等独特的风格与自然风光以及丰富的佛文化内涵,不愧为五台山旅游景点中精典的打卡地。
结束了在五台山两天的游览旅程,大家意犹未尽,深深地感受到佛地境界的神圣。佛教是一种文化,是一部凝固与立体化的宗教教科书。佛教的理念道理深邃,它教人心怀慈悲,积德行善;教化世人要懂得厚德载物与因果报应法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