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离开天气变幻不定,闷湿难熬的广东,早春的上海,带着江南的那种生机勃勃的味道。
这座城市有着太多的内涵,有着太多的让人痴迷的东西。

随意在街上走走。肇嘉浜路。

法国梧桐,是江南的代表树种。去年的果实还挂在枝头,新的嫩芽已经即将吐出了。

干净而有秩序的街道,梧桐红墙。

柳树是最先长出绿叶的树。
清明前后时节,飘几滴小雨,无需打伞。徐汇公园。

忙碌的东方大都会,也有很多悠闲的人。记得上海最早给我的印象就是1991年的外滩。
后来,记忆里的法桐树、外滩人流、老洋房、衡山路的灯红酒绿以及弄堂口上的卖报纸阿婆,一切都定格于脑海,经常,会在某个斜阳昏昏的午后,让我坐在窗台提取这些画面,沉入回忆,并合并为一种闲散而慵懒的感觉。

正是玉兰花的季节。
更多的玉兰花开。

偶尔晚上,会去泰康路的田子坊。
这里都是石库门的房子,改造成了一个貌似很有文化的小资活动场所。曾经的街道小厂、小弄里被废弃的仓库、平常的石库门人家,统一规划成为了酒吧和SOHO区域,同时,也沾染了铜钿的气息。我很赞同,因为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这里的传统建筑和历史。这似乎是唯一能保留文化的方式。
田子坊弄得不错。到这里,你能从视觉上找到三十年代老上海的雍容华贵和浪漫情怀。这里是一种真实的上海情调,现代人嘛,当然要去享受有“质量和品味”的生活,大部分人努力挣扎,目的也无非是用自己的努力,兑换几套体面的衣衫、两瓶昂贵的香水、几杯自己虽然不会品尝但据说饱含贵族文化的的洋酒,等等。如此而已。
当年的上海情调就是如此建立的,当它成为不可复制的历史之后,现在的上海,又在创造新的不同内涵的情调,这种创新也必然成为未来的历史。 |

在出产文化和文化人方面,似乎东方没有哪个城市能够跟上海相比。张爱玲这样的小资,余秋雨这样的老资,陈逸飞、王家卫这样的中华或西洋艺术大师。。。他们沉淀成了上海的一部分底蕴。你在田子坊走过,也许他们也曾经在同一盏路灯下走过,你心里自然会产生一种认同感。起码不会拒绝。

虽然我整天抨击小资情调,其实,我自己也挺痴迷于一些感官的细节享受,似乎也只有这样才能证明我曾在这座城市存在过。我只是个俗人。

晚上没事就去街上走走,甚至可以走得很遥远。纯粹的走路,非常漫长的步行。
走过一个一个小店,就是看看而已。
当然,还有一种观察上海的方式是坐公交车。几年前了,一个夜晚,从浦东回去徐家汇,为了体验上海这个大工地,避开快捷的地铁,我坐上了一辆乌龟般的公交车,在真的如同工地般的城市中缓缓徐行,充分锻炼了我的神经系统。 其实,上海的地铁也拥挤不堪。
俗话说得好,北京地铁能让你怀孕,上海地铁能让你流产。

不管生存于哪个城市,尽量选择在幸福和或多或少的的情调中过活是我们每个人的宿命。至于能否幸福能否快活,我不知道如何把握。但有一点我知道,那就是有没有幸福快乐,日子总得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