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侵犯隐私”是否有权威的判定标准?

(2010-11-11 09:37:41)
标签:

扫描

隐私问题

腾讯

360

法律

杂谈

 

    现在互联网界隐私的问题层出不穷,仅上个月,从腾讯和360关于网络隐私的纷争,到UC扫描用户手机通讯录,到Facebook被曝泄露用户信息,还有“谷歌街景”也因在加拿大搜集隐私数据再次陷入信任危机。网民们真是心惊胆战——原来自己每天都用的电脑毫无隐私可言!

  对于电脑高手来说,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保护隐私非常easy,但普通网民保护隐私只能用笨办法——真名仅限于网银,小调查不填写真实信息,上网聊天不透露联系方式,私密照片不保存在网络上,反正大家都在用自认为安全的方式来进行自我保护。但腾讯和360间的大战将网络软件的公信度彻底打到了谷底,由于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大家都开始怀疑“难道网络软件能够随时扫描我们的硬盘?”“究竟我们在网络上的个人信息是否安全?”“如何界定什么程度就是侵犯隐私了?” 软件用户的无奈恰恰说明,期待一个更为权威的判定。

  正如检查可执行文件是所有杀毒软件的通用技术一样,软件行业的人士都知道,软件对用户电脑硬盘中的文件和使用行为进行扫描和监测,是很常见的,许多耳熟能详的软件,都存在类似问题。这里,我特别从网上查到IT世界网在腾讯和360大战开始后,对一些主流应用软件隐私监控的举证(http://list.it.com.cn/show.php?articleid=894689)。

  编辑选择了大家常用四款软件:两款聊天工具QQ、MSN,一款影视播放软件暴风影音,一款下载工具讯雷,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让人吓一跳,虽然有的没有涉及个人隐私文件,但不可否认的是所有软件都扫描用户电脑,没想到我们都生活在这样的“监控”中。

  看来,不仅仅是即时通讯工具涉及隐私,在网民选择各种客户端或是应用的时候,都可能涉及到个人隐私问题。但是,不管扫描、监控合不合理,都已经成为了行规,那么网民们对隐私泄密的底线在哪里呢?

  这里我想先解释一下我理解的隐私界限,如果仅仅是扫描了文件或者查看启动项,我个人认为就不用太担心隐私问题,比如上面列举的迅雷,就会对下载的文件或程序进行扫描,但大家也都认可这种行为。从技术层面讲,软件不会因为扫描了一个文件,就可以知道文件的内容。但是如果,这款软件扫描了你的网银、密码或你认为私密的东西,尽管这些监控数据可能还没有被出卖或者利用,也是侵犯了隐私。

  从IT世界网的实测中可以看到,QQ几乎扫描了系统中的各类软件,甚至包括一些系统文件,包括DLL动态链接库以及dat数据库文件,而且这些软件还都没有开启,也就是说,QQ扫描的是系统中存在的各类文件夹。虽然QQ自称其安全策略是默认用户乐意接受自己的安全扫描功能,但我想至少有一部分用户是无法接受的,所以侵犯隐私好像已经成立了,至于扫描结果用于什么,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无论是出于市场考虑还是用户安全都应该改进,让用户可以选择。

  说到QQ扫描,不得不提一下已经下架的360扣扣保镖,明眼人都能发现这款软件的针对性太明显了,如果说这款软件真的是针对所有产品,保护业界整体安全,我们还真欢迎,但现在扣扣保镖留给网友的印象是“被人私闯民宅的愤怒,以及隐私随时被上传的凉意。”

  现在已有网民通过诉诸法律来解决网络隐私问题,但笔者认为,在没有完备的法律保障和监督机制下,恐难奏效。据了解,目前我国尚未有一套完整的关于保护网络隐私的法律规范,立法相对还欠缺。

  另外,现在很多的软件公司或互联网企业都有搜集用户数据、分析用户上网习惯的行为。据外电报道,美国最大的50家网站在每个访问者的电脑上平均安装了64种追踪技术,而且通常都不给任何提示。有的搜集用户数据是真正为了改进用户体验以便更好地研发产品,但有的却是为了更为精准的广告投放,或者将信息售予他人。只有能够证明一款软件收集到用户记录并且利用了这些记录,而且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做的,才可能指责其侵犯用户隐私。这个“证明”很难获得,至少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接触到能够分辨清楚的“权威判定标准”,对于普通网民来讲,就更难界定了。

  既然网民们无法界定,为了让大家使用软件更安心,太平洋电脑网的编辑们就给软件商们提了一条建议:一些涉及到隐私方面的功能,一定要设计二次确认,至少要弹出一个对话框或者发提示信息。连中移动对SP都有扣费前要求二次确认的要求,尊重用户,尊重隐私的企业必定会受到网民的爱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