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 Hurd
“CEO三职责”和柳传志“联想管理三要素”最大区别,是Mark视为第二重要的“调整运营适应战略”,根本没有进入老柳法眼。在Mark看来,“定战略”之后,CEO首当其冲的工作,就是主持企业运营模式调整,为落实新战略做好准备,然后才是为执行新战略“搭班子”;相比之下,老柳的想法就简单多了,“定战略”后,“带队伍”直接上路就OK。窃以为,Mark和老柳的这点差别,就是HP近年来战略转型顺风顺水、联想处处碰壁的主要原因之一。
任何一家大公司,都是一个复杂系统;任何一家还活着的大公司,都有一大套潜规则。越是有企业文化、历史传承的大公司,内部关系越盘根错节,业务协同越看人不看事,现有运营模式与企业战略的关联也越紧密。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想实现战略转型,最困难之处,不是“定战略”和“搭班子”,因为这毕竟只是影响少数人的决定;但如果企业运营模式,不能从“为旧战略服务”转向“为新战略服务”,新战略的执行也就举步维艰。而大公司在新战略下开展的新业务,与原有成熟业务相比,总是显得规模小、影响弱、困难多,在一段时间内,不仅需要成熟业务部门全力扶植,甚至可能给原有业务流程增加新的麻烦。因此,如果企业不能从上到下,实现面向新战略的总体运营模式调整,就算定对了战略,搭对了班子,甚至上对了路,原有业务对新战略的隔阂、羁绊、倾轧甚至排斥,也是难以避免。新业务在向外发展的同时,还要在内部遭白眼受冷落,新战略失败的可能性自然大大增加。
已经离开联想的L君曾有过一段惨痛经历。几年前,L受命主持一项新业务,上任之前,各级老板无不表示关切和信任,“这是公司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都支持你”。但在度过短短的上任蜜月期后,新业务开始遭遇连串未曾预料的困难,预期目标一次次踏空。L不得不向当初慷慨许愿的老板求助,但他任何借力现有业务部门的想法,都碰了软钉子。最后,老板终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既然这件事交给你了,你就自己搞定,不要找别的借口”。这个时候,L不禁悲从心生,他知道这件事肯定演砸了,新战略也会无疾而终。
如果把CEO比作足球教练,“调整运营适应战略”就好像确定阵型,是“定打法”之后,“选队员”之前,必不可少的工作。无论是442、433,还是352、4231,都是为了适应特定的打法。全攻全守,还是防守反击,阵型当然不一样。只有阵型确定了,选队员才能有的放矢。
这些年来,联想多次提出战略转型,也在转型路上做过多次努力,但结果事倍功半;相比之下,HP的企业规模比联想大得多,但战略转型却比联想顺畅得多。究其原因,联想的战略转型,几乎都是新业务部门的单打独斗,原有业务部门该干啥还干啥;而HP的转型过程,却是整个业务集团甚至整个公司通力完成,大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架势。表面上看,似乎联想更有效率更有干劲,但从结果看,却是HP更有战略执行力。不久前,杨元庆在降任联想CEO时,曾经说过:联想的问题不是战略错误,而是执行不到位。不知道柳总杨总有没有发现,“调整运营模式适应战略”这堂课,联想有没有补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