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磊拟命的《摄影美学》期末试题与答案

标签:
摄影美学试题答案文化 |
《摄影美学》试题与答案
题序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总 |
得分 |
|
|
|
|
|
|
|
|
|
|
阅卷人 |
|
|
|
|
|
|
|
|
|
|
得 |
|
阅卷人 |
|
一、术语释义。(3×10=30分)
1、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客观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的美,如日月江河、山林鸟兽、朝霞彩虹、清风明月等。自然美是第一性的美,是自然界或自然事物客观存在的美。因此,自然美是一种初级的美。
【答出以上两个要点,此题即可得满分】
【答案中出现Auguste
2、审美非功利
所谓功利,是指功效和利益。功效一般泛指功能和效率,它们并不存在利益的关系。然而,功利中的利益成分,却有着直接和狭隘的功利与间接和多元的功利之分。因此,作为审美主体而言,必须是对直接功利和狭隘功利的超越,意即审美主体的无直接功利性,简称“审美非功利”。
【答出以上要点,此题即可得满分】
审美非功利性的命题是康德提出来的,并由康德得到系统的论证,属于审美判断四契机之一。【答出审美非功利的这一出处,加2分】
3、节奏
节奏,摄影作品的形式美规律之一。节奏是指在摄影作品内美的现象在外在形式上有规律的变化和反复。在摄影表现中,在处理第二审美客体时,要将美的外在形式予以强调与夸张,把握变化和反复,使之成为有强弱变化的规律。例如,在对摄影艺术形象的点、线、面、体、影调配置中,要突出它们之间有规律的变化,使之呈现出抑扬顿挫、张弛有度、虚实藏露、疏密相间、动静结合、波澜曲折等,创造出一种“机械的美,强力的美”,由此引发审美心理的律动及悦目的感受。
【答出以上要点,此题即可得满分。要注意语言的连贯性,确保标点符号的准确。】
节奏是重要的摄影视觉元素,是有力的摄影造型手段。节奏,是美在艺术中的生命律动,诸多艺术十分注重节奏。【答出这句对“节奏”的高度概括,加2分。】
二、简答题。(2×20=40分)
1、何谓摄影的“影调美”?请结合高调与低调、黑色与白色这两组实例,从视觉心理学角度予以剖析。
(1)影调美是摄影艺术审美学中独有的形式美的形态。
(2)影调是由自然景物所受照明及其反光率不同所反映出的明暗差别的阶调。在摄影画面中,科学而准确地以不同消色形式表现出影调的变化,可以形成视觉美感。
(3)影调是科学技术与艺术处理共同展示出的形式美。在电影、电视艺术中也会涉及有关影调的问题,其影调美也是借鉴摄影艺术的影调美及其研究成果。影调是摄影作品的视觉要素之一。
(4)视觉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外界影像通过视觉器官引起的心理机理反应,旨在通过视知觉机能捕捉大脑各种复杂的高级意识活动。摄影、电影、电视中的影调可以产生鲜明的视觉心理学反应。
(5)例如,高调(又称明调)可以令人产生纯洁、高尚、轻松等视觉-心理感受;低调(又称暗调)赋予人类深沉、凝重、悲恐等视觉-心理感受。
(6)又如,黑色给人以沉重、稳重、压抑的视觉-心理联想;白色给人以纯洁、坦荡、舒朗的视觉-心理联想。
(7)影调美是摄影美学中形式美的重要形态,它不仅能如实地记录景物自然的照明与反射性质,同时还能反映出审美主体创作时的审美心境,表达审美主体对客观事物的审美认识。
(8)影调美还体现为摄影作品的基调。所谓基调,是指摄影作品中最基本、浓缩、代表内容本质的影调。基调是艺术形象对审美主体心理印象最深刻的一种总倾向和总感受,这种总感受无疑是审美主体通过影调美的外泄而产生的,以此达到审美认同的补充性目的。【答出影调中的基调及其审美效用,加2分。】
2、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有何区别,有何联系?请结合1-2幅中外摄影佳作加以分析。
(1)自然美是第一性的美,是自然界或自然事物客观存在的美,是一种初级的美。社会美是指人在社会关系中的美,是客观存在于社会生活事物中的美,通过蕴含其中的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引起人们的审美情感。艺术美是艺术作品特有的属性,是具有生动的、可被人们视觉或听觉感受到的具体形象所显示出来的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是美的三种基本形态。
(2)艺术美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反映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因此,没有艺术家们的艺术劳动,也就不会产生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被艺术家们按照美的规律塑造成艺术形象的美之后,就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了,成为可供人们自由审美的对象了。这时,艺术作品中就闪烁出一种更真实、更典型、更集中的艺术美光彩。这种美,已不再是粗糙、朴素、分散的表现,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美的。所以,自然美和社会美是艺术美的唯一源泉,是第一性的美;而艺术美是更高层次的美,是第二性的美。
(3)根据艺术创作和实践的美学规律,社会美更能激发人们的审美愉悦。社会美包括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和环境美等内容,都是源于人的美。艺术就是人学,因此,社会美更容易被艺术家重视,比自然美更具有审美价值。
(4)例如,在***摄影大师的《******》、《*******》中……
【此处举例,最好选择一幅风光作品、一幅人像或纪实作品。因为,风光作品最具有自然美,人像尤其纪实作品最具有社会美,而艺术美正是蕴藏在风光美与社会美之中,并超越了这两种基础形态的美。】
【简明、有序地答出以上要点,此题即可得满分。若行文杂糅,照抄PPT但不缺失要点,扣2分。】
【缺少要点(3)——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区别,这一点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扣6分。】
【缺失其他要点,每缺一项扣5分。】
【只举一个例子,扣1分;举出3个以上合适的例子,加1分】
三、论述题。(1×30分)
摄影的第一审美客体与第二审美客体各指什么,请给予明确界定,并从接受美学视阈分析二者的异同。
(1)审美客体,即审美对象,也就是被审美主体所欣赏、创造的事物的美,其中包括具有审美特征的自然、具有审美特征的人和社会生活以及具有审美特征的艺术品(如建筑、园林、雕塑、各种表演艺术等)。审美客体可以是自然美,也可以是社会美,还可以是艺术美。
所谓摄影的“第一审美客体”,是指可供摄影创作的具有审美特征的一切自然原型、社会生活原型及其那些具有觉醒意识的艺术作品。相对摄影的“第一审美客体”,还有一个摄影审美对象,即以摄影作品的方式而存在的审美对象,就是摄影的“第二审美客体”。简而言之,摄影作品就是摄影第二审美客体,它呈现为一种艺术美,即摄影艺术美。
(2)接受美学(Receptional
被反复接受时,才存在经典性价值。总之,接受和创作、作品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如下图:
http://s9/mw690/001LLM4Egy6FqzxNPAcb8&690
(3)接受美学理论同样适用于摄影研究,是洞察摄影美学的重要佐参。摄影的第一审美客体只有通过受众的积极参与,才会成为第二审美客体,如下图:
|
第一审美 |
第二审美 |
客体 |
自然 |
作品 |
社会 |
||
作品 |
二度创作的作品 |
|
主体 |
艺术家 |
受众 |
(4)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摄影美学可以分为摄影创作美学、摄影作品美学和摄影接受美学。摄影接受美学主要研究审美主体对第二审美客体的审美问题,是摄影美学的前沿之一。
【清晰、有序地答出以上要点,此题即可得满分。若行文杂糅,照抄PPT但不缺失要点,扣5分。】
【缺少要点(2)——对接受美学的界定及简明阐释,这一点最容易被忽视,扣10分。】
【缺失其他要点,每缺一项扣8分。】
【绘出以上两则图示,加4分;只绘出其中一则,加2分;两幅都缺失,扣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