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儿童——心理访谈
(2011-09-29 15:51:06)
标签:
教育 |
分类: 家庭心理咨询 |
那是因为它们是最初的人生体验,带着特殊的味道。无论在任何年龄阶段,“第一次”(第一次爱情/第一次分手)的体验都要比后来的经历更深刻。另外,童年的经历中充满丰富的感官体验。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就置身于气味、声音和光线的海洋,在其中成长、学习。某种香料的味道,某个熟悉的旋律,似曾相识的话语,都能把成年的我们带回童年那失去的天堂。我们记忆中的童年,也有恐惧、伤悲,或理想化了的幸福。这些记忆往往来自一些特别的事件,为儿时的我们所不能理解,并且给我们带来无法承受的情感刺激。在这种情况下,相关的体验没有在心理上得到“消化”,就以扭曲的形式留存在我们的记忆里。
■
我们的心理天生具有自我保护能力,它会抛弃、隐藏、遗忘那些伤害性事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出现所谓“屏蔽性回忆”,那是为了把一些更有冲突性的记忆深埋在潜意识里。心理诊所那些躺在长沙发上的成年人,他们看上去再正常不过,可内心深处却压抑着很多恐惧、欲望或攻击性,否则就无法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这些不为人知的一面像一个魔鬼/野孩子,被锁在心底,偶尔露出狰狞,生发出贪婪的欲望、狂怒或痛彻心扉的悲伤。要想让这个藏在心底的“小孩”安静下来,就一定要弄清楚这些精神困扰的原因。 ■
每个人都非常在意自己的童年。原因有二,或是童年太令人留恋,我们宁愿沉浸在美好的回忆里而不愿面对现实,或是童年的记忆太痛苦,令人难以摆脱它的阴影。不过,人总是要长大的,一些人会变得成熟,一些人则永远都像大孩子。
■
如果这意味着保留游戏的能力,我同意。不过我觉得创造可是一项需要深入钻研的工作,它要求有表现的能力,自由的思维,流利的表达,孩子们不具备这些品质。如今,“成年人”简直成了贬义词,这太可怕了。我倒认为,成熟要比童稚带给我们的乐趣多得多。如果我们依照目前的社会风尚,只追求基本需求的满足,得到的必定是烦恼与抑郁。成熟还意味着主动地给予爱,做一个有用的人,不是被动地等待被外界满足。这也意味着不断地深化、改变并充分地表达自我。
■
孩子的哭声,以及照顾孩子的方式,都会让我们童年时隐藏在潜意识里的欲望、焦虑浮出水面。但发自肺腑的最深感受,还是来自童年时与兄弟姐妹们一起生活的经验。人的记忆倾向于淡化强烈的情感,如嫉妒、仇恨、被抛弃的恐惧,这些情感是任何有兄弟姐妹的人小时候都经历过的。这些经验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的伤痕,等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伤疤会时常隐隐作痛。这就是为什么初做父亲的年轻人会觉得自己被抛弃,孩子成了对手;年轻母亲则会感到孩子占据了全部生活,自己被掏空了。这些情绪反应都是对过去遥远记忆的回应。倾听内心“孩子”的声音,能让我们付出更多、更好的东西,比我们曾经获得的还要好。有时,这个内心的“孩子”会和我们生养的孩子合二为一,那么,不如先好好照料内心的“孩子”,解决应该解决的问题,免得让我们真实的孩子承受他/她带来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