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难题:要么无法亲密,要么无法独立
该如何看待与爱人融合的体验?应该避免在其中失去自我吗?精神分析师及夫妻治疗专家认为对情侣关系来说,在爱情中迷失自我是必不可少。前提是,你要不时从这种自我迷失中走出来
爱一个人的时候,如何还能保持自我,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人能既做自己又爱别人吗?或者是:在爱别人的同时还想做真正的自己,这是应该的吗?我们的自我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了解自我边界的过程中,慢慢形成并保持发展的。每个人的自我都是固定于身体内部-给予他人的、从他人那里收获的,都是自我的构成部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出现了一些新的信仰,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的新主体应该全然独立。这简直就是神话。对于每个人来说,主体性当然重要,但并不应将它绝对化,更不应该将与他人的关联视为自我的迷失。
首先,爱情需要融合和依赖
在我看来,与爱人融为一体是必不可少的。有着非常深刻的心理意义:这是得到性快乐的前提条件! 爱的融合也是重复生命的初期程序,可以重现生命初期的欢乐。
那时,胎儿和婴儿还不能清楚地区分自己和他人,还活在一种没有边界的世界中。成年以后,只有将自己彻底的交付给另一个人,才能在性生活中找回早年与万物相通并迷失其中的欢乐,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谓的“海洋感”-一种无约束的、无边无际的感觉。有些人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他们的性生活平淡无味。
在爱的初期,恋人们会将爱人理想化,沉醉其中,与对方融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恋人们会逐渐意识到对方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个人。于是,就出现了“幸福危机”-我之所以这样叫它,是因为在这段时期,恋爱的双方会更清楚自己的欲望,并发现对方的欲望。可惜的是,面对这个值得努力的关键工作,许多情侣都退避三舍,想逃避它带来的痛苦,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想继续维持最初的幸福幻象。初恋之所以难忘,分手之所以痛苦,也是因为失去因为此时的心理丧失吧,一对情侣,必须要痛苦地告别最初的幻象,很好地从最初的融合中分离开来,才能让他们的感情生活进入良性循环:在理想化和个体化之间不断循环。
现实中的情侣,夫妻,在一段关系不够理想时,会很快贬值这段幻象已破灭的交往,立即被新的关系所取代。这种情感的迅速贬值可能会阻碍个体进入更深的关系(深层心理学来讲,此时对待亲密关系的方式与儿时的母婴关系,原生家庭关系很类似,这也是成人爱情出现问题的根源……),这种关系本来可以让两个人形成牢固的联系。
对此,习惯于融合的情侣们往往没有充分的准备。因此,他们往往会寻找新的伴侣,来弥补自己的缺失,让新的伴侣不足以前的伴侣所缺乏的。看上去,这种以新补旧的方式很积极,其实它的效果很消极,新关系的存活率并不高。
这种情感的迅速贬值,也能用来解释为何现在越来越多人选择单身生活?
单身是一种与人相对分离的生存形式,它是一种自我保护,让自己不用面对过于浓重的关系。与之相对应的,单身人群选择的伴侣常常是不稳定的、注定要分手的。似乎当今社会在对着每个人的耳朵窃窃低语:持久的感情不存在了。虽然恋人们常常会担心分手,会因为分手而遗憾,但他们也觉得这是不可避免的命运,是无情的神谕,是不随人们的意志而改变的。
爱情需要融合, 为什么有些人不能与爱人融合呢?
可能是早年的情感创伤,也可能是情感的缺陷,使得他们的情感生活一直受制于过往。在儿童时期,兄弟姐妹之间的争吵,实际上是每个人在确定自己的领地。它可以让小孩逐渐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区别,从而开始建构自我。但某些人没能完成这项工作,他们的内在安全感不够强大,怕被他人影响。在他们看来,自己爱的那个人是危险的,因为爱人可能会全面入侵他们的生活。今日的文化氛围谴责任何类型的占有,将它们视为过去时代的糟粕,这更加剧了这些人对于爱人的恐惧。
爱情需要融合,也需要超越融合阶段……
情侣可能深陷相互依赖,迷失自我的牢笼中。然而,一旦他们中的一个不能忍受这种重负,或者他们的物质条件或者生理条件变得不利时(比如说衰老),那他们的关系就必须有所改变。但这需要心理上的告别,需要找到别的方式来理想化两个人的关系(人们心中最初的理想关系就是完全依赖融合关系)。
这就是爱情里人们困扰的两大难题:感觉上要么期待依赖,要么期待独立,女孩心理的爱从表达上会要求依赖感,安全感……男孩要的爱会表达成尊重,不控制,独立空间……
如果两个人能在爱的融合和个体化之间找到平衡,就能为他们的关系注入活力,进入持续不断的建构和解构的循环。这是爱情男女的生命课题,谁也躲不掉,如果你希望更妥善解决,心理咨询帮助你成长的最好方式。
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
咨 询 010—82623416 82623417 (北京)
电 话: 0755—83796379(深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