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海波    周燕芬

(2009-10-15 09:44:54)
标签:

文学

海波

高原落日

农民儿子

高良

陕北

文化

分类: 相关评论

读海波

周燕芬

    四月的一天,陕北作家海波来到我的家中,提着一袋子书,是他新近出版的六卷本文集。我泡一杯绿茶给他,开始听他讲自己的人生,讲自己的创作,海波讲话和他写作一样,激情四溢,才气纵横,他有我熟悉的陕北农民那种黝黑的肤色,眼睛却精亮精亮,投射出思想和智慧的闪光。海波如同他自己塑造的“农民儿子”,是一位让人一见难忘的人物。

 

    送走海波,我开始阅读他的作品,《烧叶望天笔记》是一部短篇和散文随笔的合集,由此进入海波的文学世界,也伴随着对作家心灵世界的窥探。海波笔下的乡风乡情和乡人,呈现出一种原初的粗朴的陕北文化样态,而经由作家眼光和心灵的折射,便有了艺术审美和理性审视的双重意味。被人称之为“新志怪体小说”的一组短章,将自然和社会、传统与现代相扭结的诸种怪异现象展览于人们面前,那种鞭辟入里的批判力度和皮里阳秋审美韵味,令人思量再三、回味不已。海波是一位兼工诗歌、散文、中长短篇小说的多面手,时至今日,这组奇异的志怪短章,依然是海波创作中的珍品。

 

    海波的文集中有两个中篇小说,四部长篇小说。两个中篇和长篇《高原落日》可认作是传统现实主义创作,其它三部长篇分别尝试了不同的叙事手法:《遥远的信天游》运用了民间“说书体”的形式,《民办教师》可以看得出《儒林外史》式的戏谑讽刺笔法,《小城欲望》则有悬疑小说的味道,离奇的故事背后露出人生意义的巨大空洞。不断变换叙述手法说明了作家方法意识上的自觉和自信,在这些尝试中作家也获得了有价值的艺术经验。但同时也看出,90年代创作丰产期的海波,也深陷寻求突破的矛盾困惑之中。仔细观察海波的这些小说就会发现,所谓叙述方式的变化,并没有根本上颠覆海波一贯坚持的文学精神,形式外套的包裹下,强烈冲击读者的,依然作家主体化情感力量的极度彰显和与生俱来的浓重的民间化审美意识,这两点正构成海波的艺术特质,并因此决定了他的话语方式。

 

    海波小说的个性气质,在84年创作中篇小说《农民儿子》时已经突出地显露出来,95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高原落日》,是中篇《农民儿子》伸展扩张而得来。98年海波修改了《高原落日》,2008年再改后今年出版。从《农民儿子》到《高原落日》,一部放不下的小说,纵贯这位陕北作家25年的文学苦旅。阅读海波,阅读他的苦难人生,阐释他苦难结晶而成的文字,理解他积郁着痛苦和挣扎的文学个性,《高原落日》一定是最重要的文本。

 

    阅读《高原落日》,很容易让我想到两个作家,近处的路遥,远处的路翎。海波笔下的“农民儿子”高良,充满了更为极端的“高加林情绪”,一个生长在底层却不幸敏感并有自省意识的青年,他对贫穷和屈辱命运的抗争,在作品中被渲染的惊心动魄,作家燃烧情感放纵笔墨状写人物的生存困境和心灵困境,使人物的性格常常越出常态而显得有些混乱,比之高加林,高良的性格和行为状态更加无序和不稳定,更加不可捉摸不可理喻,这种多少有些神经质的甚至疯狂的人物个性,又让人想到路翎笔下带着悲剧精神特征的现代青年。高良的形象固然如高加林一样是中国特定时代社会的产物,但其性格气质的矛盾激荡程度,更具原生态和生命感的人物特性,让人不满足于有限的时代社会意义的阐释,而要回返人的生命本质层面进行思考。从《农民儿子》到《高原落日》,无论在表达人性深度和哲学高度方面,以及小说艺术的圆整和精良方面,倘若严格要求,海波的创作尚有距离,但高良这个血脉贲张、性格火焰熊熊燃烧的人物,给作品带来了生命活力,可以说作品最大的价值就在于高良这个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而这个人物的成功,正得自于作家主观情感的强力介入和主观化叙述视角的运用。同样是现实主义,对应于陕西文学的史诗性传统来看,海波其实更注重“诗性”而非“史性”,这就使他的作品呈现出别一种面貌,给予读者别一种审美冲击。这可以成为理解海波小说艺术个性的一个角度。

 

    新世纪以来的海波,创作基本处于搁浅状态,2008年再度修改《高原落日》,应该是最近最重要的写作活动了。海波为什么要扩展和重写《农民儿子》?按说,1986年发表中篇《农民儿子》,海波是无愧于那个文学时代的,重写的意义何在?作家的期望何在?比较一下中篇和长篇,明显感觉到长篇内容的扩展和笔墨的细化,历史的深广度有所加强,叙述也更加成熟,最吸引人的依然是人物的精神特质。我注意到长篇中有几处大的改动,笔墨都用在主人公高良身上。比如中篇里高良有一次从狂热到清醒的性格大幅度转变,周围的人不理解便以为他疯了,这个评论家曾认为是很有意义的情节,在长篇中却被删掉了。还有最明显的是长篇结尾将高良的悲剧命运改写了,高良领导的改河工程取得了巨大成功,高良成了人们拥戴的英雄,他因为自己人生价值的最终实现而幸福和欢欣鼓舞。我现在还不觉得将高良的形象进行这样的圆满完成,会比“农民儿子”终于绝望、终于认命这样的悲剧结局更有力量,那么作家改写的意图又是什么呢?

 

    海波是个有梦想有野心的作家,他的才情和他的劳作造就了他笔下具有陕北文化肤色的文学世界。文集的出版是海波对自己之前创作的总结,借用贾平凹的话说,也是对自己灵魂的安妥。《高原落日》终于给高良的人生道路以亮色以希望,给高良的个体生命以关爱以尊严,从作家心灵安妥的角度出发,这样的写作有着巨大的合情性,或者说在更多时候,作家的创作与我的阐释是无关的。

 

 

                                         

                                                                 20095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