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是精神传承
(2022-06-19 07:59:15)| 分类: 痴心父母 |
我阿爸王宝元是农民。他没进过学堂,对于子女上学的观念则与姆妈绝对地一致。他说,小时候看有钱人孩子上学,眼热煞。解放了,我的儿女个个都得读书,能读多高就读多高,能走多远就多远。
供我们读书那些年,真苦了阿爸,他一年到头,起早摸黑,全家熬吃省用,还背着债务。人家造房子,我家仍住三间低矮草舍。阿爸铆足了劲,开垦荒山荒地种作物,1964年,光芝麻就收一百多斤。种得最多的是蕃薯和蕉藕,蕉藕粉做丝粉,是日常的一道主菜。养鸡鸭鹅猪狗,还养过牛、山羊、兔子。农副产品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需求,因此王家没有一个儿女精干巴瘦。
阿爸自嘲是大老粗,其实他心灵手巧。当过多年生产队长,农活样样精通,是个好把式。他采集辣椒草花籽,将花籽与米粉按比例搅拌做成饼发酵酿造米酒。会把竹蔑劈得很薄很细,编织各式各样的竹制品,印象最深的是那只大饭箪,八口之家,盛饭要排队,饭箪可几个人同时盛饭。他的技能小到编草鞋、修补竹晒垫,制作双轮车的木架子。大到夯泥墙,造草房。1972年自己动手,亲戚朋友换工,盖起了三间草房。他会杀猪宰羊,那既是力气活,也是技巧活。还为隔壁阿婶接生过呢。他的聪明才干体现在他的逻辑思维,生活和劳动的细节之中。
阿爸吃苦耐劳,对我们兄弟仨要求也非常严厉。我从小到大没睡过懒觉,天蒙蒙亮,他就喉咙邦响:走起来了!都给我走起来!有时睡眼惺忪磨磨蹭蹭,他竹梢床沿一抽,瞪眼竖眉:“农民儿子,就要勤快,王家没有懒惰胚!” 我们六七岁就开始放羊、放鸭放鹅,割草,八九岁,放早牛的任务就逐个落在我们头上。十来岁就跟着阿爸去参加田间劳动。读书的日子也不例外,寒暑假,节假日更不用说,他说三个起早抵一工。
阿爸任劳任怨,艰苦朴素,言传身教,我们潜移默化。1963遭受洪水灾害,蕃薯地的水涨到齐肩高,我哥俩潜入水捞蕃薯以渡饥荒。我读初中时,周末起早去三四里外的山上捡柴,周一清早挑柴到镇上卖了缴一星期的伙食费。1961年我在闲林埠青年中学读高中,姆妈给我做了一套新衣服一双布鞋,那布鞋我只在学校里舍得穿,闲林埠到家25里砂石路都光着脚走。
阿爸一辈子艰苦奋斗,与贫困相伴,与拼搏并行,与病魔抗争,以勤奋为荣,我们得以传承。我的人生跌宕起伏,在政治运动中,被党内除名,我以坚定的信念,二次入党。退休16年,一直发挥余热,践行初心使命。这种坚韧不拔、敢于拼搏的精神和强健的体魄得益于阿爸的传承。
父亲节告慰阿爸在天之灵: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读书成了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阿爸的精神是无价之宝,王家子孙代代相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