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教育本科《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形考任务四

(2017-11-23 11:38:31)
标签:

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80 分。)

1. 下列不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 C)。

A. 抽象性 B. 严谨性C. 客观性D. 应用广泛性 

2. 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C )。

A. 注重问题解决B. 注重数学应用C. 注重解题能力 D. 注重数学交流 

3. 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D )等四个纬度。

A. 数与代数B. 统计与概率C. 空间观念D. 情感与态度 

4. 下列不属于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阶段的是(C )。

A. 语言表述阶段B. 理解结构阶段C. 学会解题阶段 D. 符号运算阶段 

5. 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 B)。

A. 问题的起始状态B. 问题空间 C. 问题的目标状态D. 问题的中间状态 

6. 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B )。

A. 导向价值B. 甄别价值C. 反馈价值D. 诊断价值 

7. 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主要包含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B )等一些内容。

A. 数的认识B. 运算方法C. 简便运算D. 理解算理 

8. 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空间识别障碍和(C )等两个方面。

A. 空间想象障碍B. 性质理解障碍C. 视觉知觉障碍 D. 空间描述障碍 

9. 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是理解问题设计方案、( B)和评价结果

A. 填补认知空隙B. 执行方案C. 反思修正D. 调查资料 

10. 一般地看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运用的策略有算法化顿悟和(A )等。

A. 探究启发式 B. 尝试错误法C. 逆推法D. 逼近法 

11. 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为主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阶段,相对于布鲁纳的分类来说,就是(B )阶段。

A. 映象式阶段B. 动作式阶段C. 符号式阶段D. 映象式阶段向符号式阶段过渡 

12. 下列不属于客观性知识的是( C)。

A. 运算规则B. 数的概念C. 图形分解的思路 D. 不同量之间的关系 

13.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和(C )等这样三个特征。

A. 论述体系的归纳式B. 以计算为主线C. 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D. 训练体系的网络式 

14. 儿童在数学能力的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有分析型、几何型和(C )三种。

A. 计算型B. 具体型C. 调和型 D. 概括型 

15. 属于以学生面对新的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并在集体质疑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为特征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是( D)。

A. 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B. 以信息探索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C. 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D. 以自学尝试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16. 下列不属于常见教学手段的是( C)。

A. 操作材料B. 辅助学具C. 音像资料 D. 计算机技术 

17. 下列不属于在建立概念阶段的主要教学策略的是( B)。

A. 多例比较策略B. 生活化策略 C. 操作分类策略D. 表象过渡策略 

18. 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教学的规则的导入阶段中常见的策略有情境导入活动导入和( B)等。

A. 练习导入B. 问题导入C. 经验导入D. 算理导入 

19. 在儿童的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阶段中,处于描述(分析)阶段被认为是( C)。

A. 水平 B. 水平  C. 水平  D. 水平 

20. 儿童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的理解问题阶段也称作(A )。

A. 问题表征阶段B. 明确条件阶段C. 感觉阶段D. 理解联想阶段 


二、作品题:请举例说明,在小学数学的运算规则学习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感。 

答:小学数学规则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形成运算的技能,它还与发展儿童数学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发展儿童良好的数感。
   
数感代表着个人使数、数字系统和运算具有意义的观念,更准确的说,数感实际上代表着不同个体因自己的经验、学习和能力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关于的良好的智力结构。良好的数感是形成数量概念和数理推理的基础,是理解和掌握运算规则的条件,是形成运算技能的重要保障。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可以从多方面发展儿童的数感。
    1
在实际的情景中形成数的意义
   
儿童是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对具体物体对象的活动来逐渐认识数的,学习中,要使儿童能形成良好的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就应该将学习活动置于儿童具有生活经验的实际情境中,让他们体验,感悟,理解。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例如,他们认识5,开始时带有物质和能量性质的,知道5个苹果,5支铅笔,5个人等,当对这些具有这种相同元素个数特征的物体的集合多次的感知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去关注这一类集合的共同特征,从而形成对5的意义的理解。
   
2)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例如:小明有3本书,小芳有4本书,一共有几本书?这样的问题,假如学生采用在第一加数基础上的逐一加的方式,就支持了他们对数的基数意义序数意义的进一步理解。
    2
具有良好的数的位置感和关系感
   
1)发展数的良好位置感:数的位置感首先表现在对一个具体数在某个集合中的位置有敏锐的感觉,同时对于这个数与相邻数之间的相对大小有一个敏锐的感觉。例如学生能较快反映,65这个数在100以内的序列中大致占中间的位置,65100的一半要大些等。
   
2)对各种数的关系有敏锐的反应:例如学习8时,学生知道8是由17263544组成。儿童对数之间关系的一种敏锐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对数的多种理解。
    3
对数和数的运算实际意义有所理解
   
在开始学习加减法时,结合实际情境,学生应当对数和数的实际意义有所理解。例如,图示有3辆小车和4辆小车,并将他们和起来,学生在解答3+4=7后,应该能意识到,这是3个元素和4个元素的合并,结果是7个元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