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卷二十二  慎行论

(2010-03-11 10:14:13)
标签:

吕氏春秋.品味

分类: 废墟上的文明

卷二十二  慎行论

 

七十四、慎行

行动不可不深思熟虑。不深思熟虑就如同堕向深谷,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君子行动前考虑的是道义,小人行动前考虑的是私利,往往见利忘利,反受其害。有不知道私利好处的人,就可以和他们讲道理了。

楚平王有个臣子叫费无忌,嫉怕太子建,想除掉他。楚王为太子建在秦国娶了个妻子,长得很漂亮,费无忌劝平王把她夺过来。楚王夺得了太子的妻子,因而疏远了太子。无忌趁机劝楚王说:“晋国能够成为霸王,是因为它同中原各诸侯国离得近,而楚国地处偏僻,所以不能与它相争。您不如扩大楚国北边城父的城池,把太子安置在那里,以攻取北方诸侯,大王再收拾南方诸侯,这样就取得天下了。”

楚王很高兴,便派太子建住在城父。

过了一年,费无忌找机会中伤太子说:“太子建和连尹伍奢将在北方造反。”

楚王说:“他已经是我的太子了,还奢求什么呢?”

费无忌回答说:“因为大王夺了他的妻子,他因此而有怨恨。而且他自认为如同宋国一样,齐国和晋国会辅助他。他将要危害楚国,他反叛的事情已经准备停当了。”

楚王相信了他,派人逮捕了连尹,太子建跑掉了。左尹郄宛,楚国人都爱戴他。费无忌又想杀他,就对令尹子常说:“郄宛想请令尹您喝酒。”

又去对郄宛说:“令尹想来您家喝酒。”

郄宛说:“我地位低贱,不值得委屈令尹到我家里喝酒。如果令尹一定要屈尊前来,我该如何招待他呢?”

费无忌说:“令尹喜欢兵甲,你将兵甲布置在门口,令尹到了,一定会观赏,看过后会为这事酬劳你的。”

到了请客那天,左尹郄宛便在大门两侧布置了兵甲。费无忌就去对令尹说:“我差一点害了令尹。郄宛想要杀您,已在门口布下了兵甲。”令尹派人去察看,果然如此,于是出兵攻击郄宛,并杀了他。

民众对这事非常愤怒,连周天子派来送祭肉的人也非议令尹。沈尹戍对令尹说:“费无忌这个人,是楚国专说别人坏话的家伙。他害得太子建逃亡他国,杀害了连尹伍奢,遮蔽了大王的耳目。现在令尹又被他利用,杀死了这么多无辜的人,引起了普遍的指责,祸患险些要降到您的头上了。”

令尹子常说:“这是我的罪过,岂敢不好好图谋对付他呢?”

于是令尹杀了费无忌,连他同族的人都杀尽了,想用这种办法取悦群众。

做事情不讲道义,只知道害别人而不知道也是在害自己,最终遭致自己家族的毁灭,这难道说的不是费无忌吗?

崔杼与庆封合谋杀害了齐庄公。庄公死后,他俩让景公即位,并由崔杼任相国。

庆封想自任相国,就想杀掉崔杼取而代之,于是离间崔杼的儿子们,让他们争夺继承权。崔杼的儿子们私下里互相争斗。

崔杼去见庆封,并告诉他儿子们的事。庆封对崔杼说:“你暂且等一下,让我发兵去讨伐他们。”

于是庆封令卢满嫳发兵去讨伐他们,把崔杼的妻子儿女及宗族全杀了,烧了他的房子,回来报告说:“我已杀掉他们了。”

崔杼落得无家可归,因而上吊自杀了。

庆封当上了景公的相国,景公对他很厌恶。一次,庆封外出打猎,景公联合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去讨伐庆封。庆封率领他的部属进行抵抗,不能取胜,逃到鲁国。齐国人责备鲁国收留庆封,庆封又离开鲁国到了吴国,吴王送给他朱方作为封地。楚灵王听说了这件事,率领诸侯进攻吴国,包围攻克了朱方,俘获了庆封,要他背着行刑的斧头和砧板,在诸侯军中巡行示众,又令他喊叫:“不要象齐国的庆封,杀害自己的国君,欺凌君王的遗孤,逼迫齐国的大夫自杀。”末了就把庆封杀了。

黄帝这样尊贵,但还是死了;尧、舜这样贤明,但还是死了;孟贲这样勇敢,但还是死了。人本来都是要死的。像庆封这样的人,可说是受尽凌辱而死。自身被杀戮,家族不能保全,这都是他作恶多端的缘故。

凡是作乱的行为,开始相互帮助,最后必然相互憎恶。履行道义的人就不是这样,开始相互合作,久而久之便彼此相信,最后相互亲近,后世都把行义的人作为效法的榜样。

 

这章明确无误是要告诫后人做事要慎重,不要贪图一时的私利,做出不道德的事情来。文中例举的几个人物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对这种现象,后来人们概括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句名言。

 

七十五、无义

先王对于事物的论述已经非常透彻了。义,是各种事物的开端,是一切利益的本源,这是才智平庸的人所认识不到的。认识不到就不明事理,不明事理就会追求私利。追求私利的做法肯定是靠不住的。公孙鞅、郑平、续经、公孙竭兰他们就是这样。根据道义去行动就不会有做不成的事。臣子与臣子商量施行道义,尚且有人赞同,又何况是国君和他的臣子谋划施行道义,哪会有不赞同的呢?不只是臣子们赞同,天下人都将赞同他。

 

本章论述有点含糊,所例举的这四个人并不是才智平庸的无义之人,那么本文所说的“义”应该是指春秋以前的旧式宗法。公孙鞅是秦国著名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促进秦国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但是,公孙鞅的确死得很惨,被处以车裂酷刑。所以本文应为复古派所作。

 

七十六、疑似

让人深感迷惑的,一定是相似的事物。玉工忧虑的是像玉一样的石头;剑客忧虑的是像吴干一样的剑;君主忧虑的是那些看似见多识广通达事理的人。亡国的君主好像很聪明,亡国的大臣好像很忠诚。相似的事物,使愚昧的人深感迷惑,圣人也要用心思考,所以墨子看见柔软洁白的练丝就为之哭泣,因为它可以染成黄色也可以染成黑色;杨朱看见歧路就为之哭泣,因为从这里可以通向北面也可以通向南面。

周朝的都城建立在丰、镐,跟戎人相隔得十分近。于是就与各路诸侯作了一个约定:在大路上建筑起大土台,放置一面大鼓在上面,无论远近的地方都能听到鼓声。即使戎寇到来,只要击鼓把鼓声传开就可以互相告知,诸侯的兵马就会前来解救周天子的危难。

有一天戎寇真的来了,周幽王就击起鼓,各路诸侯的兵马都大量地赶来,褒姒就非常开心地笑了起来,她喜欢这种做法。周幽王想要看到褒姒的笑颜,因此屡次击鼓,诸侯的军队多次赶来急救,但都没有看到戎寇。到了后来,戎寇真的来临,周幽王击鼓求救,但是诸侯的兵马都不来了。周幽王被杀死在骊山下,这件事成为天下的笑柄。这就是用没有戎寇来时的谎言失掉了真有戎寇来时的信任。

贤能的人积累着去做好事来成就自己可以做大的好事,昏庸的人就会以做小的坏事来纵容自己做大的坏事。褒姒败坏国事的行为就使周幽王由于喜好无足轻重的欢乐以致遭到了大的灭亡。正因为这样,使周幽王灵魂与形体分离,三公九卿各位大臣都相继出走离开周朝。这就是褒姒被杀死,周平王被迫把都城往东迁移,秦襄公,晋文侯保卫周天子迁都而周天子报答他们劳苦功高而赏赐封地的原因。

梁国的北面有一个叫黎丘乡的地方有一个奇特的鬼,喜欢仿效别人的子孙兄弟的模样。在这个城邑居住着一个老人,有一天他到市集上去喝醉了酒回家。黎丘乡的奇鬼变化成老人的儿子模样去挽扶老人,一路上使老人受尽了苦头。老人回到家,酒醒了之后就责骂自己的儿子说:“我是你父亲,难道说我对你不够慈爱吗?我喝醉了,你一路上害苦了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他的儿子哭着在地上叩头说:“造孽啊!没有发生过这种事情。我昨天到镇的东边去收债了,你可以问问别人。”

他的父亲相信了儿子的话,说:“呵!这一定是奇鬼干的了!我本来就曾经听说过奇鬼的事。”

老人决定第二天一早再去集市上饮酒,希望遇到奇鬼后杀死他。

到了第二天早上老人在市集上喝醉了,他真的儿子担心自己的父亲不能够回来,于是就专程出去迎接他回来。老人看见自己真正的儿子,拔出剑就刺。老人的心智被像儿子的奇鬼迷惑了,因此杀了自己真正的儿子。

君王被像有才能的人迷惑了就会失去真正有才能的人,这就像黎丘老人的心智一样了。

怀疑相似的痕迹,不可以不明察。审查一定要找深明事理的人。舜当驾车人的时候,尧坐在车的左边,禹坐在车的右边,进入湖泽就要询问牧童,进入水乡就要询问渔夫,为什么呢?是因为这些人对尧、舜、禹当时要问的情况知道得清楚明白。

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相似,但是他们的母亲常常可以认出他们,这是因为母亲对自己的孩子了解得清楚明白。

 

真和假的辨别,的确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多积累经验,或是向有经验的人请教,也可以少被迷惑和犯糊涂。

 

 

七十七、察传

听到传闻是不可以不辨察的。有许多事都是经过多次传言后,把白的说成是黑的,把黑的说成是白的。所以就有狗的样子像玃,玃的外貌又像是猕猴,猕猴与人类的样子又很相似,但就人和狗来说则相差太远了!这就是愚蠢的人之所以犯下大错的缘故。听到传闻而去审查辨别真伪的就是好事,听到传闻而不去审查的,不如什么也没听说过!

齐桓公从鲍叔那里听说了管子的事,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听说了孙叔敖的事迹,审查后才重用,所以他们的国家能称霸。吴王夫差从太宰豁那里听说越王勾践的事,智伯从张武口中听说赵襄子的事,但是他们不去审辨事情的真相,所以导致亡国身死的下场。

凡是听到传言一定要反复推论,关于人的传言一定要用事理加以验证。

鲁哀公问孔子说:“听说名叫夔的乐正只有一只脚,是真的吗?”

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人传播教化,便命令重黎举荐人才,重黎从民间选拔出了夔,并把他进荐给舜。舜任命夔为乐正。夔于是较正六律,调和五声,使之同八方的民谣相互协调通顺,天下就完全顺服了。重黎还想多找一些像夔这样的人才,舜说:‘音乐是天地的精华,是得与失的关键,因而只有圣人才能使它和谐。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够使音乐和谐并以此来平定天下。像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足够了。’所以前面说的‘夔一足’并不是说夔只有一只足啊!”

宋国的丁氏,家里没有水就外出打水,常常要派一个人在外专门打水。等到他家打了井后,他告诉别人说:“我打井得一个人。”

有人听到了,传给另外的人说:“丁氏打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人谈论这件事时,被宋国君主听到了,宋国君主就派人去问丁氏。丁氏答复说:“我是说得到一个可以使唤的人,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像这样去探听传闻,不如不去探听。

子夏去晋国,途中路过卫国,有一个读了史书的人说:“晋师‘三豕’过河。”

子夏说:“不是,是‘已亥’!这是因为‘已’与‘三’字形相近,‘豕’、‘亥’相似。”

子夏到了晋国再问当地人,就听说“晋师在已亥年的时候过河”了。词有很多似是而非的地方。这是非的分辨,不可不分。这就是圣人需要谨慎的地方。

但是怎样才能谨慎呢?那只能在听取事物的情况和相关的事迹后,才可以辨察真伪,分清是非。

 

不要乱相信传言,古人早就告诫我们了,不过,直到今天,似是而非的传言依然大有市场。是不是人的本性里就喜欢空穴来风,有时虽然知道是不可能的事,不过也喜欢添油加醋地传扬开去,特别是无聊的时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