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十六、后悔

(2010-01-30 15:31:04)
标签:

《战国策》燕策

分类: 废墟上的文明

三十六、后悔

1、乐毅避祸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率五国军队攻打齐国,攻下了七十多座城池,并把这些地方作为郡县划归燕国。齐国只剩下三座城池没有被攻下,燕昭王就死了。燕惠王即位,齐人用反间计,使乐毅受到怀疑,惠王派骑劫代替乐毅的将军职务。于是乐毅逃亡到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后来,齐国大将田单设计骗了骑劫,最终打败了燕国,收复了七十多座城池,恢复了齐国。

燕惠王后来深感后悔,又害怕赵国任用乐毅趁燕国疲惫时来攻打燕国。于是燕惠王派人责备乐毅,又向乐毅表示歉意说:“先王把整个燕国托付给将军,将军不负重托,为燕国打败了齐国,替先王报了仇,天下人无不为之震动,我怎么敢忘记将军的功劳呢?现在适逢先王不幸离开人世,我又刚刚即位,结果竟被左右侍臣蒙蔽了。我所以让步骑劫代替将军的意思,是因为将军长期在外奔波辛劳,于是召请将军回来,暂且休整一下,以便共议国家大事。然而将军误解了我,认为和我有了隔阂,就丢下燕国归附了赵国。如果将军为自己这样打算还可以,可您又拿什么来报答先王对将军的知遇之恩呢?”

于是乐毅派人送去书信回答燕惠王说:“我庸碌无能,不能遵行先王的教诲,来顺从左右人的心思,又惟恐遭来杀身之祸,这样既伤了先王的英明,又使大王蒙受不义的名声,所以我才逃到赵国。我背着不忠的罪名,所以不敢辩解。

“大王派使者来列举我的罪过,我担心大王不能明察先王任用爱护我的理由,并且也不会明白我之所以侍奉先王的心情,所以才斗胆写封信来回答您。

“我听说资惠圣明的君主,不把爵禄任意送给自己亲近的人,而是赐给功劳大的人;不把官职随便送给自己喜爱的人,而是让称职的人去担任。所以按照才能授予相应的官职,这才是能够建立功立业的君主;能够衡量一个人再结交朋友,这才是能显声扬名的人。我用所学的知识观察,先王举拔安置人才,有超越当代君王的胸襟,所以我借着为魏王出使的机会,才能亲自到燕国进行考察。先王过高地抬举我,在宾客之中把我选拔出来,安排的官职在群臣之上,不与宗室大臣商量,就任命我为亚卿。我自以为接受命令秉承教导,可以有幸不受处罚,所以就接受了命令而没有推辞。

“先王命令我说:‘我和齐国有深仇大恨,顾不得国力弱小,也要向齐国报仇。’

“我回答说:‘齐国有先祖称过霸的遗教,并且留下来几次大胜的功业,精于用兵,熟习攻守。大王若想攻打齐国,就一定要联合天下诸侯对付它。要联合天下诸侯来对付齐国,最便捷的就是先和赵国结交。再说齐国占有淮北和宋国的故地,是楚国和魏国想要得到的地方。赵国如果答应,再联合楚魏和被占领的宋国共同出动兵力,四国联合攻齐,就一定可以大败齐国。’

“先王说:‘好。’于是亲口授命,准备好符节,让我出使到南边的赵国。待我回国复命以后,各国随即起兵攻齐。靠着上天的保护和着先王的精明,河北之地全数被先王所占有。我们驻守在济水边上的军队,奉命进击齐军,获得全胜。我们又以轻便精锐的部队,长驱直入齐都。齐闵王仓皇逃到莒地,才得免一死。齐国的珠玉财宝,车马铠甲,珍贵器物,全部收入燕国的府库,齐国制定乐律的大钟被陈放在元英殿,燕国的大鼎又回到了历室宫,齐国的各种宝器摆设在宁台里,燕都蓟丘的植物移种在汶水的竹园里。

“从春秋五霸以来,没有一个人的功业能赶得上先王。先王认为满足了心愿,也认为我没有辜负使命,因此划分一块土地封赏我,使我的地位能够比得上小国的诸侯。我没有才能,但自认为奉守了命令并秉承了教诲,就可以万幸无罪了,所以接受了封赏而毫不推辞。”

“我听说贤明的君王,功业建立后不会半途而废,因而才能名垂青史;有先见之明的人,获得名誉后而不毁弃,因而才能被后人所称颂。像先王那样报仇雪恨,征服了拥有万辆车的强国,收取他们八百年的积蓄。等到离开人世,先王乃不忘发布指令,向后代宣示遗嘱。执政管事的大臣,凭着先王的指令并按照法令,谨慎对待王族子孙,施恩于平民百姓,这些都可以成为后世的典范。

“我听说,善于开创的不一定善于完成,有好的开端未必有好的结局。从前伍子胥的计谋被吴王阖闾采用,所以吴王的足迹能远踏楚国的郢都。相反,吴王夫差对伍子胥的意见不以为然,赐死伍子胥,装在皮口袋里,投入江中。可见吴王夫差始终不明白贤人的主张对吴国建立功业的重要性,所以把伍子胥沉入江中也不后悔;伍子胥不能及早预料他和君主的度量不同,所以即使被投进大江里也不会改变诚挚的初衷。能免遭杀害,保全功名,以此彰明先王的功业,这是我的上策。自身遭受诋毁侮辱,因而毁坏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最害怕的事情。面对不可估量的大罪,我企图和赵国图谋燕国以求取私利,从道义上讲,这是我所不能做的。

“我听说古代的君子,在交情断绝时也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臣离开本国时,也不为自己的名节辩白。我虽不才,也曾多次接受有德之人的教诲。我担心大王听信左右的话,而不体察我这个被疏远的人的行为。所以才斗胆以书信作答,只请大王您三思。”

 

乐毅是战国后期的一员名将,他为燕昭王谋划大败了大国齐国,差一点就灭亡了齐国。但是树大招风,他立即引来各方面的诽谤,这种诽谤被田单利用,离间了他和惠王的关系。

齐国复国后,燕惠王才开始后悔。但是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卖,乐毅再不敢回到燕国了。即使他回到燕国,然而时过境迁,也不会有多大作为。燕惠王也不是真要他回国,只是害怕他帮助赵国攻打燕国,所以乐毅回信让他放心。由此看来,事业的成败在于决策者用人当否是有一定关系的。

 

2、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赵国准备进攻燕国,苏代为燕国出使赵国,苏代对赵惠文王说:“我今天来的时候,经过易水时,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鸟飞来啄住了河蚌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又夹住了鹬鸟的嘴。鹬鸟说:‘今日不下雨,明日不下雨,你就变成肉干了。’河蚌也对鹬鸟说:‘今日不放你,明日不放你,你就成了死鹬。’

“鹬鸟和河蚌都不肯放开对方,一个渔翁走过来,毫不费劲就把鹬鸟和河蚌都抓住了。

“现在赵国准备进攻燕国,如果燕、赵两国长期对抗,致使百姓疲惫不堪,我担心强秦就会成为‘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啊。”

赵惠文王说:“好。”于是停止出兵进攻燕国。

 

这个成语,千百年来不知教育多少后人。这对于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理念有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事实上,争过高低,论过输赢,两口子过招,本来就无胜负,只会自我伤害,让人看笑话。国家也是这样,少些争论,多些建设才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卷三  季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