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五、孟尝君

(2009-11-25 10:12:35)
标签:

《战国策》齐策

分类: 废墟上的文明

十五、孟尝君

孟尝君在齐国战国史上占有很大的篇幅,他的影响力远超过齐王。关于他的故事在当时就广为流传。

 

1、 寓言的魅力

孟尝君田文准备去秦国见识秦王,很多人都认为他是去找死,有上千数的人劝他不要去冒险,然而孟尝君铁定了心一概不听。人们认为,连楚怀王和信凌君这样很有地位的人都被秦王无理拘押,孟尝君也不会例外。

苏秦也去劝说孟尝君,孟尝君说:“人间的事我都懂,没听说过的只有鬼怪之事。”

苏秦说:“我这次来,哪里敢和您谈人间的事情,而是来跟您说鬼事的。”孟尝君听他这样说就接见了他。

苏秦说:“我今天来的路上,经过淄水时看见一个泥偶和一个木偶。我听木偶对泥偶说:‘你是西岸的土捏成人的,到八月雨季到来时,淄水上涨,你就要被冲坏了。’土偶说:‘不对。我是西岸的土不错,我冲坏后还是西岸的土。可你是用西岸的桃木雕成的,雨季一到,淄水上涨,大水就会把你冲走,我不知道你会漂到哪里去呢?’现在秦国是一个四面都有要塞的强国,恰如一个能生吃活人的虎口。贤君一旦进入虎口,不知道您能从哪条路逃生?”

孟尝君听苏秦这样一说,就打消了西去秦国的念头。

 

这个世上就有那么一些人,固执已见,自以为是,对于别人的忠告,油盐不进。孟尝君就是这样一个人。遇到这种情况,高明的说客能绕开话题,以寓言说事。苏秦正是这样来说服孟尝君的。孟尝君是明白人,当然知道苏秦的意思:土死了还在本土,木死了谁知会漂到什么地方去?您生在齐国,离开齐国还能指望回来吗?

战国时候,百家学说各有千秋,其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爱用寓言说事,所以《战国策》里也记录了一些这样说理的寓言,足见寓言说理的魅力。

 

2、利害相关

孟尝君住在他的封地薜邑。

楚国发兵攻打薜邑。

淳于髡为齐国出使楚国,完成使命后返回齐国,经过薜邑。孟尝君派人迎接他的到来,自己也亲自到郊外相迎。孟尝君见到淳于髡后说:“楚国人攻打薜邑,您不担忧薜邑一旦有失,我就不能再伺奉您了。”

淳于髡说:“我领教了。”

淳于髡回到齐都临淄,向齐王汇报完毕等待齐王指示。齐王问他说:“您在楚国有什么见闻?”

淳于髡说:“楚国十分强固,有向外侵略的意图,可是薜邑也实在不自量力。”

齐王说:“您是什么意思?”

淳于髡说:“薜邑不自量力,偏偏要在那里给先王建立宗庙。楚国进攻薜邑,先王的宗庙就一定很危险。所以我说:‘楚国十分强固,可是薜邑也实在是不自量力。’”

齐王听说后,显得很紧张地说:“啊!先王的宗庙在薜邑呀!”于是立即派兵去救薜邑。

一个人要求人办事,都得奔走劳顿地去请求,情真意切地去礼拜见,虽然也得到别人的帮助。但终究感到帮助你的人情不真,意不切。

像淳于髡这种擅长言辞的人,能巧妙地陈述形势,善于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这不比使用强力更好吗?

 

孟尝君看重淳于髡,是有求于淳于髡去向齐王求援。他不直截了当地说这事,而是拐个弯,说自己如果不保,就不能伺候淳于髡了,意即淳于髡会失去生活下去的依靠。

淳于髡心领神会,见到齐王后,也不主动向齐王求援,而是让齐王先开口问,再批评薜邑不自量力,明知存在楚国的入侵的威胁,却要在那里设立先王的宗庙。因为淳于髡是齐王的使者,而不是孟尝君的说客。在批评当中,就点明齐王必须得救薜邑的理由,那就是齐国先王的宗庙在薜邑,而不是去救孟尝君。所以齐王大吃一惊,立即发兵救援薜邑。

看了这三个人的对话,你不得不感叹汉语语言艺术的魅力。

 

3、人无完人

孟尝君对门下一个食客很看不惯,想赶他走。鲁仲连就站出来劝阻他说:“猿猴如果离开树木浮游水面,它们的动作没有鱼鳖那么灵敏;要说过险攀岩,良马也赶不上狐狸。曹沫舞动三尺长剑,万夫难挡;假如叫曹沫丢下他的三尺长剑,让他改用农夫耕田的农具和农夫一样在田里耕作,那他连一个农夫都不如。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舍弃他的所长,改用使用他的所短,即使是尧舜也有做不到的事。现在让人干他不会干的,就断言说他无才;教人做他做不了的,就说他笨拙。笨拙就斥退他,无才就遗弃他。假如把他们都弃逐,不相往来,那么他们必然逃往国外,并且反过来帮助别人谋害我们,报复他们往日的怨恨,这哪里是教化百姓,治理国家的办法呢?”

孟尝君听了后说:“先生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决定还是留下这个食客。

 

人无完人,我们现在都懂得这个道理。但现实生活当中更多的是求全责备。鲁仲连用生动比喻的方法,就巧妙地说服了孟尝君不要求全责备于人。这就是劝人的技巧之一。

 

4、走后门

孟尝君出行五国。到达楚国时,楚王要送给他一张象牙床。

郢都有个姓登徒的人正好当班护送象牙床,可是他不愿意干这件事。于是他找到孟尝君的门客公孙戌说:“我是郢人登徒,由我当值送象牙床送给薜公。可是那床价值千金,稍有损坏,即使卖了妻子儿女也赔偿不起。先生不如想办法让我免掉这桩差事,我愿意以祖先留下来的宝剑作为报酬。”

公孙戌不假思索就一口答应了。

于是公孙戌往见孟尝君说:“贤君准备接受楚人馈赠的象牙床吗?”

孟尝君点头回答说是。公孙戌劝他不要这样做。孟尝君问他为什么?

公孙戌说:“五国为何要以相印交付给你,因为听说你在齐地有怜恤孤贫的美德,在诸侯中有存亡继绝的美名。五国君主才放心把国事托付给你,这实在是仰慕你的仁义廉洁。而今您在楚国就接受了象牙床这样的重礼,那些您还没有去的小国,他们又拿什么样的礼物来馈赠给您呢?所以我希望您万不可受人之礼。”孟尝君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公孙戌快步退了出去,已走到中门。孟尝君起了疑心,把他叫了回来问:“先生叫田文不要接受象牙床的礼物,这固然是一项好的建议。但为什么先生如此趾高气扬呢?”

公孙戌不敢有所隐瞒,便婉言辩解说:“我有三大喜事,外加得了一把宝剑。”

孟尝君不解地问:“先生此话怎讲?”

公孙戌说:“您的门下食客何止百人,但没有人敢来劝您,只有我敢,这是一喜。我劝您,您就采纳了,这是二喜。您采纳了就改正了您的错误,这是三喜。而且为楚王送象牙床的登徒因不愿接受这件差事,求我达成他的心愿,答应事成之后,送我一把祖传宝剑。”

孟尝君没有恼怒,反而赞赏他说:“很好!先生接受宝剑了吗?”

公孙戌说:“没有得到您的许可,我不敢接受。”

孟尝君催促他说:“赶快收下!”

因为这事,孟尝君在大门上写了一则布告:“谁能传扬田文的名声,而谏止田文犯错,即使私自在外获得珍宝,也可以迅速来谏。”

 

一个门下食客敢于坐大答应像拒收象牙床这样的大事,是因为他了解孟尝君图名不图利的作风,于是就对登徒大包大揽。而登徒走这个后门也走对了,因为他既作不了楚王的主,也作不了孟尝君的主,又害怕损坏了象牙床担受不起,于是才想出了这个走后门的主意。

走后门这种事现在很普遍,普通老百姓也经常遇到这样的事。这大概也是从古人那里学来的吧,与当事人说不通,就找当事人身边的人打通关节,无疑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十四、门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