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六、乱臣贼子

(2009-10-15 10:18:53)
标签:

《左传》启示

分类: 废墟上的文明

二六、乱臣贼子

春秋末期,上下思想混乱,可说是豺狼当道,民不聊生。大小国家都被深深地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和危机之中,与此同时,乱臣贼子乘机作乱,搅得整个社会不得安宁。这时位于南方的楚国,便发生了白公之乱。

 

楚平王处死伍奢和伍尚后,受到诬陷的楚太子建从城父逃到了宋国,这时宋国也在发生华氏之乱,建为避宋乱,又逃到郑国。郑国人对他很好,但建在郑国没住多久又去了晋国。建在晋国不思郑国人的恩德,反而伙同晋国人谋划袭击郑国。为了给晋国作内应,建要求先回郑国。建到了郑国以后,郑国人对他仍然友好如初。晋国人按计划随后就派间谍去和太子建联系,间谍回国前和建约定了袭击郑国的日期。

由于太子建在郑国的封邑里暴虐无忌,封邑的人告发了他与晋国间谍勾结的事。郑国人来查问时,正好抓住了晋国的间谍,于是就杀了太子建。

太子建的儿子名叫胜,住在吴国。楚令尹子西想召胜回国,叶公对子西说:“我听说胜这个人奸诈而且好作乱,叫他回来恐怕有害无益。”

子西说:“我听说胜这个人诚信而勇敢,不做对别人不利的事。我把他安排到边境上去,让他去保卫边疆吧。”

叶公说:“符合仁义才能叫做诚信,遵循道义才能叫做勇敢。我听说胜这个人喜欢诺言,并且寻求不怕死的兵士,大概是有野心吧?实践诺言并不是诚信,不怕死并不是勇敢。你一定会后悔的!”

子西不听叶公的劝告,把胜召回楚国,让他住在靠近吴国的地方,人们称他叫做白公。

白公胜要为父亲报仇,请求子西讨伐郑国,子西说:“楚国的政事还没有走上正轨。如果不是这样,我不会忘记这件事。”

过了些日子,白公又请求伐郑,子西勉强同意了。当楚国还没有出兵时,晋国人已经去攻打郑国了。于是楚国转而援救郑国,并和郑国结成同盟。白公对子西的这种做法异常恼怒,他气愤地说:“郑国人就在这里,仇人离我没有多远。”

子西的儿子平看见白公在磨剑,就问他说:“王孙为什么亲自磨剑啊!”

白公恨恨地说:“我向来以爽直闻名,不告诉你还叫爽直吗?我要用这把剑杀死你的父亲。”

平把白公的话告诉了他父亲子西,子西说:“胜像个蛋一样,我用羽翼护着他长大。在楚国,如果我死了以后,担任令尹、司马的人,不是胜还会有谁呢?”

白公听到了子西说的这话,咬着牙说:“令尹太狂妄了!他要是能得到好死,我就不叫胜。”子西并不以为然。

白公和石乞商量起事作乱,白公说:“楚王和两个卿士,用五百人去对付就可以了。”

石乞为难地说:“我们到哪里去找这五百人?”他想了一会又说:“市场南面有个叫熊宜僚的人,如果能得到他,可以当五百人!”

白公赞成石乞的看法,于是就同石乞一道去见熊宜僚,三人见了面谈得很高兴。白公就把他们的来意告诉了熊宜僚,熊宜僚没有答应。白公就把剑放在熊宜僚的脖子上,熊一动也不动。白公说:“这个人不为利禄所动,不为威胁所惧,他不会泄露我们的话去讨好别人的。”说完就离开了。

吴国人攻打楚国的慎邑,白公战胜了吴国人。白公请求把缴获的武器装备送到郢都献纳,楚王同意了。其实白公献战利品是假,想趁机作乱是真。这年秋天的七月,白公在朝庭上杀死了子西和子朝,同时劫持了楚惠王。

子西被白公杀死时,为自己的愚蠢羞愧得无以见人,临死前用衣袖遮住自己的脸。

子朝和子西不一样,他说:“我是以勇力伺奉楚王的,我不能有始无终。”他的身边没有武器,于是就近拔起一棵樟树,猛烈地扫向敌人,靠近他的人都被树干打死了,但终因寡不敌众,被敌人乱刀砍死。

看着朝庭上倒下的死尸,石乞向白公建议说:“烧掉仓库,杀死惠王,不这样做就不能算成功。”

白公说:“要不得,杀了惠王不吉利,烧掉仓库没物资,拿什么来防守?”

石乞又说:“楚王的统治靠的是敬神,取他而代之,可以得到神的护佑,你掌管了权力,就可号令聚众抵抗,还担心什么呢?”白公仍没听从石乞的。

叶公那时住在蔡地,白公作乱的消息传来,方城以外的人都说:“叶公可以进兵郢都,剿灭叛贼。”

叶公说:“我听说,靠冒险而侥幸成功的人,他的贪求不会得到满足。像白公这种人,无德无能,做事肯定不会公平,不公平就不得人心,他不会长久的。”

又过了些时候,叶公听说白公杀了齐国的管修,方才下令进攻郢都。

白公想把子闾立为楚王,子闾没有答应,白公以武力相逼。子闾说:“您如果能安定楚国,匡正王室,庇护百姓,那是我的愿望,我怎么敢不服从呢?但是如果只是为了您的私怨而倾覆王室,不管国家,那么我宁死也不会服从。”

白公见子闾不肯答应,就杀死了他,然后带着惠王去了高府,由石乞看守大门。圉公阳在墙上挖了个洞,偷着把惠王背到了昭夫人的宫中。

叶公也到了,他走到北门,有人遇上他说:“您为什么不戴上头盔?国人盼望您来像盼望慈父母一样,您若被盗贼所伤,就会使百姓绝望。您该戴上头盔。”

于是叶公戴上头盔前行,路上又遇到一个人,那人说:“您为什么要戴上头盔?国人盼望您像盼望一年的收成,天天盼望您的到来。如果能见到您的面容,他们就会安心了。百姓看见您就有了希望,就会奋战消灭叛贼,还会宣扬您的功绩,并通告全城。而您却把脸给遮上,百姓看不到您就会绝望,这不是太过分了吗?”

于是叶公把头盔揭下,路上他遇到箴尹固带着人要去帮助白公,叶公说:“如果没有子西和子朝二位,楚国就不成其为国家了,背弃有德行的人去跟随叛贼,难道可以保身吗?”箴尹固就跟从了叶公。

叶公派箴尹固和都城聚集起来的人去攻打白公,白公抵挡不住,逃到山上去上吊死了,白公的部下把他的尸体藏了起来。叶公活捉了石乞,问他白公的尸体下落。石乞回答说:“我知道他的尸体藏在哪里,但是白公不要我说出来。”

叶公威胁他说:“你不说,我就煮了你!”

石乞面无惧色地说:“这种事成功了就能做公卿,不成功就会被煮,这本来就是应有的结果,有什么关系。”于是叶公就煮了石乞。

王孙燕逃到頯黄氏去了。叶公兼任了楚国的令尹和司马两个职务。国家安宁之后,叶公让宁当了令尹,让宽当了司马,自己便到叶邑养老度过余生。

 

楚国的这场动乱,是春秋列国晚期形势的缩影。到了这时,周朝的领主分封制业已走到尽头。而在西方的秦国,其郡县制的优越性就显示出来了。

领主分封制靠的是宗法血缘和仁义礼仪来维系,然而,我们看到的现实却是宗亲相残,道义不存。太子建受人诬陷,逃难到郑国,郑国人对他不错,但建也不是什么好人,并不知恩图报,而是反过来勾结晋国图谋郑国,因此死于非命。

建的儿子胜,即白公,对提挈他的子西不图感恩,却因子西做事不合自己心意,便怀恨在心,最终杀害子西,自己也因不得人心而自杀。

叶公这人与子西有所不同,不过也就是个沽名钓誉的家伙,人家叫他戴头盔他就戴头盔,人家叫他揭头盔他就揭去头盔。人们只不过是不堪忍受变乱才将他抬出来,这人在那时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唯一可以称道的要算子闾这个人了,然而这样的人软弱可欺,任人宰割,白公说杀就给杀了。楚惠王这人很平庸,看来也不过是个摆设,无所作为。

还有石乞和子期这种人,不是追名就是逐利,或者石乞因出身平民,显得就更为凶残。

楚国的这场变乱,从头到尾,让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场乱糟糟的乱臣贼子,在我们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到类似现象,只不过没有古代人那样嗜血罢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