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国难思良臣

(2009-09-12 16:02:03)
标签:

《左传》启示.

分类: 废墟上的文明

十、国难思良臣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乏饱学之士。他们只要具有真才实学,迟早总会崭露头角。但在古代就不容易了,人才只有在社会遇到重大危难的时候,才有可能被发现。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以一人之力说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以人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有。千里马如不遇伯乐,就将被埋没终生。

公元前634年九月十三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进攻郑国。晋文公流亡时曾经过郑国,郑文公无礼于逃亡中的重耳,这是其一,其二郑国没有参加晋文公上年主持的翟泉会盟,并且在城濮之战中加盟楚军攻晋。基于为两个原因,晋文公要立威,就拿郑国开刀。

秦晋两国军队分别驻扎,将郑国团团围住。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军队驻扎在汜水南面。

兵临城下,郑国岌岌可危。这时佚之狐向郑文公推荐烛之武,佚之狐说:“郑国现在很危险了,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敌军就一定会撤回去。”郑文公病急乱投医,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

然而烛之武并不听从郑文公的命令,他推辞说:“我年轻的时候尚且比不上人家,现在老了更做不了什么了。”

郑文公知道烛之武的意思,是抱怨自己没有重用他。现在国家有难了,才想起来找他这个老头子。郑文公因有事相求,也只好放下架子对烛之武说:“我没能及早任用您,现在国家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啊!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没有什么好处啊。”

烛之武见郑文公态度诚恳,而且说得在理,就答应了出使秦军的使命。夜里,郑国人用绳子把烛之武吊下城墙。秦军把烛之武抓去见秦穆公。

烛之武见了秦穆公后说:“秦国和晋国围攻郑国,郑国自知会被灭亡。如果郑国灭亡了对您有好处,您的军队攻打郑国还是值得的。可是秦国与郑国之间隔着一个晋国,您知道越过一个国家去把遥远的郑国作为边防城市,这样做很困难。所以郑国灭亡了,只对晋国有好处,增强晋国的实力。晋国的实力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也就削弱了。如果留着郑国作为通往东方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臣来来往往,可以得到郑国供给的食宿,这对您有什么害处。再说您曾经给过晋惠公帮助,对他当上国君是出了力的。晋惠公在求您给予援助时,答应把焦城和瑕城两地割让给您。而您早上才把他送过黄河,晚上晋惠公就在那里修筑工事,这事您是知道的。晋国何曾有过满足的时候?它既然可以向东扩张把郑国作为边界,也可以向西扩张边界,到那时不损害秦国的利益,它又从哪里去获得土地呢?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到好处,这事您得好好考虑清楚啊!”

烛之武一席话说动了秦穆公,当下就和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大夫杞子、逢孙和杨孙驻守郑国,也不和晋文公打声招呼就撤军回去了。

晋国将士得知了这件事,气得七窍生烟。大夫狐偃请求进攻秦军。晋文公没有答应,他对手下人说:“不能这么做。如果没有那个人的支持,我也不能回国当政,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后反过来又去损害别人,这是不仁义。晋国失去秦国这样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用分裂来代替团结,就没有威武。我们还是回去吧。”

于是晋国也撤军了。一场危机就此化解,老臣烛之武功不可没。

 

烛之武那时已年逾七十,一生没有得到重用,闲在家里郁闷得很。因为有了这次国难,才有人想起他来,方能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这桩奇迹。

我们现在有项职业叫谈判专家,谈判专家个个都是说服正在犯罪中的凶犯屈服的高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分析行为的利弊,引导对方作出相应的决策。这种技巧正是我们的老祖宗传下来的。烛之武的谈判和一般人不一样,没有讲仁义礼信那一套大道理,而是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赤裸裸地把利害关系摆出来,让秦穆公自己作出决策。秦穆公是聪明人,出兵郑国本来就对他没什么好处,不过是碍于面子做个顺手人情,现在烛之武把利害关系挑明了,为了秦国的长远利益,不得不作出撤兵的决定。到这时,他也不希望晋国胜利,郑国灭亡了,从而掉过头来帮助郑国。

我们这个民族,窝里斗起来个个都是人精,这和我们民族的历史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没有这种窝里斗,就没有解不开的疙瘩那样的智慧,我国的古代史也会因此失去不少光彩。

烛之武之后,历史上出了不少类似的仁人智士,他们为解决眼前危机可说是花样百出,各有千秋。孙子兵法把这类成果总结叫做不战而屈人之兵,烛之武正是具有这种本事的人才。秦与晋的关系此消彼长,烛之武利用了他们之间的窝里斗,圆满解决了郑国的危机。

当今社会关系远比古代社会复杂得多,但相信只要把握了事物的本质,任什么样的难题和危机,都是可以解决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