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1968年,从天津,
突然间,沉到社会最底层!
离别故乡天津到了扎兰屯,临时安排在糖果厂礼堂舞台上,席地休息,一夜未眠,终于天亮。一辆辆大卡车,拉着一群少男少女,沿着崎岖的山路,分散到四面八方……
我去的地方是内蒙呼盟扎兰屯大河湾公社,和黑龙江省界接壤。各生产队的干部,拿着“红宝书”,赶着马车,云集公社——大河湾公社。接我们的队长,是已谢世的暖泉三队的冷盛双。马车十五里地,颠簸了一会儿,终于到了“家”!
“家”的地址:大河湾公社暖泉大队第三小队。也是生产大队的所在地,紧靠垫道旁。我们住的地方,是“社屋”,连三间北房。中间是“堂屋”,左、右各有一个灶膛,通向两边住房的“石头板”炕”。右屋住男,左屋住女。均一字码开,挤在炕上。
没有电,点油捻;凉井水,敞开喝,大城市长大的我们,突然间,沉到社会最底层!油灯熏黑的玻璃窗,残缺不全,用纸夹壳、废报纸、糊挡上。我们随身带来的行李箱,曲尺靠墙摆放,通屋拉一根绳子,毛巾、衣物挂上,天寒地冻时,毛巾冻得嘎嘎作响。屋顶纸棚,破烂不堪,地拉搭拉悬在头上!
体内洋溢着青春活力的我们,就在这里,接受“再教育”,开始启航!屋外的两侧,左是“牛马圈”,右是“猪羊房”,一勾弯月,冷洒荒野,寂静深夜,令人断肠!牲口的嚼草声、磨牙声、时不时伴着叫声,陪着我们,难眠,入睡……,入睡,难眠……!
“连三间”前面,一里地的地方,流淌着一条小溪,窄处可一步跨越,溪水常流,冬天不冻,弯弯曲曲,不知流向何方,这就是“暖泉”!生产队便以此命名。
生存教育了我,我融入了底层。从此,香烟夹在手,白酒盅对盅,黑话懂几句,骚本知几条。感恩家法严,没有瞎胡闹!在暖泉三队的知青中,我是唯一的六六届高中。大队书记嘱我:为贫下中农服务,还要多下功!他是指,搞宣传、画板报、棺材头上“扁字”、棺材尾的荷花等也要学会并精通。
时隔不久,我被调到了大队的学校——暖泉中小学。成了一名挣工分的知青教师。
竹 香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