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第一代国门建于1900年,中俄两国最初的界线标志是在铁路左侧竖立一根木桩,右侧竖立一根木桩。
第二代国门建于1920年,形状为木质拱形门,面向中国方向写着中苏门,中苏门于1949年拆除。
第三代国门建于1968年,原本是检查桥,是口岸铁路的门户,上面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十个大字。
第四代国门建于1989年,国门下面有铁轨,由于中俄两国间贸易量增加,在增设铁轨时,于2007年将第四代国门拆除。
第五代国门总长105米,跨年46.6米,高43.7米,是目前中国陆路口岸最大的国门。
在满洲里,第一代国门到第五代国门,见证了100多年来中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门变迁背后,是中国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强起来”的历程。如今,满洲里国门已经过了五次变迁:
第一代国门,位于满洲里车站以西 20公里,距现在的国门十余公里处,清末,中俄两国在边境处的东清铁路附近设立了界限标志——木桩,这就是满洲里第一代国门,该国门仅是一根木桩,上面有俄国国徽双头铁鸟的标志。
第二代国门建于1920年左右,位于后贝加尔斯克的车站对面,上面写着中苏门,由于年代的久远和战争的洗理,1949年,中苏门被苏联单方面拆除。
第三代国门,建于1968年,是中方建立的一个检查桥,用于检查出入中苏边境车辆,上面写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第四代国门建于1989年6月25日,骑跨在宽轨、准轨两条铁路上(注:中苏两国的火车道的宽窄是不一样的。中国的窄,为标准轨道,称为“准轨”:苏联的宽,为“宽轨”。中苏两国的火车,无论是货车,还是客车,如果在这里要进入对方国家,必须都要在此更换成对方国家的火车,以适应对方的火车轨道。)。
第五代国门:开始兴建于2008年2月。随着满洲里市的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第四代国门,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经满洲里市委研究,上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国务院审批,满洲里市决定,修建第五代国门。
第五代国门,是在拆毁的第四代国门的基址上建成的。历时7个月,于2008年9月25日竣工。新国门设计总长105米,宽46.6米,高43.7米,并有2条宽轨和1条准轨从国门下穿过与俄罗斯接轨。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