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

标签:
文化· |
分类: 我的随笔 |
洋县,隶属于陕西省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中盆地东缘,北依秦岭,南靠巴山,东接佛坪、石泉县,南邻西乡县,西毗城固县,北界留坝、太白县。截至2022年10月,洋县下辖3个街道、15个镇
洋县历史悠久,西晋时境内置洋州,已有1700多年的建制历史。成语“胸有成竹”便出自洋县,是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发明者蔡伦的封葬地。汉调桄桄、架花烟火、悬台社火等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境内有唐代开明寺舍利塔、元代觉皇殿、明代智果寺藏经楼等重点保护文物19处,是陕西省文化先进县。
洋县处是陕西省唯一建有朱鹮和长青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区,被誉为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珍禽朱鹮唯一的人工饲养种源地和主要的野外栖息地,位于傥骆古道上秦岭腹地的华阳古镇被誉为秦岭第一古镇,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曾设于此。
紧靠古镇的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被誉为“秦岭四宝”的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同现一处,全国罕见。洋县黑米和红米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全国首批9个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之一
据县境内土地庙、窑沟等地发掘出土的石斧、石剥器、红陶陶片等大量文物考证,洋县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境内即有人类定居。
1949年12月4日洋县解放,属陕甘宁边区汉中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5月—1951年元月,属陕南行政公署。洋县位于陕西省南部,汉中盆地东缘,北依秦岭,南靠巴山,东接佛坪县、安康市石泉县,南邻西乡县,西毗城固县,北界留坝县、宝鸡市太白县。
县城距陕西省会西安市317千米,距汉中市56千米。汉江源于宁强璠冢山,经城固于本县湑水镇西南沙河口入境,于黄金峡镇渭门村关沟口东流入西乡县境。境内流长84千米,天然落差84.5米,流域面积3200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71.59亿立方米,平均流量227立方米/秒,最大洪水16360立方米/秒。
朱鹮:1981年5月在洋县境内重新发现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主要分布于溢水镇、窑萍乡、关帝乡、八里关乡、槐树关镇一带,平川、丘陵及低山区也常见活动。
大熊猫:分布在华阳镇的板桥、县坝、石塔河和茅坪乡的九池一带,近百只;
金丝猴:分布在坪堵、华阳、茅坪乡境内,共700多只;
羚牛:亦称“扭角羚”,分布于坪堵乡境内和华阳以北,共300多头。
开明寺塔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宋庆元年(1195)、清康熙年间修葺。塔通高31.2米,底边长6米。塔基为须座弥式。塔身底层较高,南北各辟一券门;内为小方室,边长1.5米,高约3米。二层以上层檐密叠,出檐较长,下砌菱角牙子;檐角微翘,缀风铃。各层每面当心间辟一小龛,共计48龛;除二层东西龛正中分别饰一小塔,共计94塔。龛内置佛像多佚。二、三层间砖雕龙凤、狮、麒麟及花卉等。塔顶叠涩覆钵形,置八棱刹柱及宝盖。整体建筑古朴雄峻,结构精致完美。保存完好,系汉中地区现存最早、最高的砖塔。1957年5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开明寺塔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公布开明寺塔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伦墓为东汉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的墓地。蔡伦(?-121年),字敬仲,桂阳(今湖南郴州)人,明帝永平末年入宫,和帝时为中常侍。兴元元年(105年)改进造纸术,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材料造出“蔡候纸”。元初元年(114年)封龙亭侯,安帝永宁二年(121年)受陷自杀,归葬封地龙亭。元嘉元年(151年)朝廷为其平反昭雪,官方为其整修陵墓。该墓北距108国道约400米、南距西汉高速公路约600米处。墓地占地面积约3100平方米,坐北向南,前设祠宇,后为墓冢。现存封土为覆斗形,南北常27米,东西宽17米,高7米。前立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汉龙亭侯蔡伦之墓”碑和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书“汉龙亭侯蔡公伦墓”碑3通。墓域曾出土汉代绳纹砖瓦,灰陶罐等。
另于1973年出土“太始五年(269年)造”铭文砖数块。1957年5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蔡伦墓祠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公布蔡伦墓和祠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竹 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