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四川
标签:
文化 |
分类: 我的随笔 |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四川考察时强调,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
7月25下午,习近平在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考察。7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在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和省长黄强陪同下,先后来到广元、德阳等地进行调研。
25日下午,习近平首先来到广元市剑阁县考察了翠云廊。这里是古代关中平原通往四川盆地古蜀道的重要路段,有迄今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人工栽植驿道古柏群。习近平听取古蜀道发展历程、翠云廊整体情况介绍,沿古道步行察看千年古柏长势,详细询问历史上植柏护柏情况。
他指出,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够延续得这么久、保护得这么好,得益于明代开始颁布实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一直沿袭至今、相习成风,更得益于当地百姓世代共同守护。这启示我们,抓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执行,同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临行前,他嘱咐当地负责同志,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
位于德阳市广汉市西北鸭子河南岸的三星堆遗址,代表了数千年前的古蜀文明面貌和发展水平,是同时期长江流域文化内涵最丰富、面积最大的都城遗址。26日下午,习近平来到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参观“世纪逐梦”、“巍然王都”、“天地人神”等展陈,了解三星堆遗址发掘历程和古蜀文明成果。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习近平走进文保修复工作区,仔细察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流程细节和最新技术,同现场工作人员亲切交流。
习近平指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做出更大成绩。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对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的落成使用表示热烈祝贺,向广大考古工作者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7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四川考察结束返京途中,来到陕西省汉中市考察。这是习近平参观汉中市博物馆有关历史文物展陈。习近平十分关心汉江流域历史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7月29日,在返京途中,习近平走下列车,在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省长赵刚陪同下,来到汉中市考察。习近平参观汉中市博物馆有关历史文物展陈,了解汉中历史文化、文物保护情况。他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汉中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久负盛名,要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更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离开博物馆时,附近的乡亲们围拢过来热情欢呼“总书记好”。习近平亲切地对大家说,我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时来过汉中,这些年一直牵挂着这里。这次来,看到这里发展变化很大,城市井然有序,很欣慰。他祝愿大家工作好、生活好、家庭幸福。
习近平考察了地处汉江汉中城区段的天汉湿地公园,称赞这里是市民“幸福园”。习近平强调,汉江及其支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汇集区和供给地,保护好这一区域的湿地资源责任重大、意义深远。生态公园建设要顺应自然,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促进生态保护同生产生活相互融合,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
竹 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