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瓶口

标签:
文化 |
分类: 我的随笔 |
宝瓶口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一个部分,它是当年人工挖掘的一个宽度不足20米的水渠,能够调节内江的进水量。这里从高处俯瞰,像一个瓶口,俯瞰的好位置是伏龙观顶层,可观看岷江水穿过宝瓶口的盛景。
都江堰渠首枢纽工程,主要由渠首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水道三大主体工程组成。
这三项工程,采取“分流导江、筑堰引水”的科学办法,结构严谨,布局完善,形成了一座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收到“引水灌田,分洪减灾”的效益。而且这项工程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被称为“活的水利博物馆”。也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宝瓶口,这是都江堰工程的关键所在。岷江在此奔腾澎湃,流向广袤的田野村庄,造福人间万物。此处原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两千年前,李冰父子面对桀骜不驯的岷江水,火攻玉垒山,开凿出一条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口子,因其形如瓶颈而功能奇持,后人称“宝瓶口”。这处被称为“内江引水咽喉”的宝瓶口相当于"节制闸",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
而宝瓶口右边耸立的原来湔山的那部分有42级台阶的小山丘,就是李冰父子当年率领劳动人民开宝瓶口,引岷江水灌溉川西平原所凿成的同玉垒山分离后的孤堆。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
宝瓶口的开凿一方面使得内江水冲到这里被离堆迎头顶托,形成壅水和漩流,使水更澄清,然后入口。在洪水期则迫使内江不致大量涌入狭窄的宝瓶口,只好随着漩流回壅,从飞沙堰排向外江,起节制闸的作用,确保成都平原安全。另一方面,内江水流通过宝瓶口后,再经大干渠分成千万条灌溉渠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灌溉网,使川西平原千里沃野,农产丰饶,成为“天府之国”。
竹 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