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浦口火车站旧址位于南京市浦口区,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占地面积20公顷,被列为中国最文艺的九个火车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三年(1914年),浦口火车站正式开通运营,是连接平津冀鲁豫皖等11省的重要交通枢纽;1968年10月,随着南京长江大桥通车,浦口火车站停办客运;1985年,恢复部分客运,并更名为“南京北站”,站场货运业务不断扩大,站场规模不断扩建;2004年10月,停办客运。
2013年5月3日,该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5月18日,清政府分别向英国、德国银团借款980万英镑;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开始动工兴建津浦铁路;清宣统三年(1911年)筑成。
民国元年(1912年),黄河大铁桥建成后,津浦铁路全线通车;民国三年(1914年),浦口火车站和其附属建筑于竣工交付使用,浦口火车站成为连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11省的交通枢纽。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浦口火车站的客运暂时停止。
浦口火车站,为老式英式建筑,三层砖木结构,米黄色外墙,红色大屋顶。伸出直通月台的单柱伞形长廊和连接轮渡码头的拱形雨廊,连接着一座3层米黄色的主楼,红色的屋顶上写着“南京北站”四个大字,主楼正对面的广场上还有一座专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灵柩停放处所建的“中山停灵台”。浦口火车站的特点就在于候车大楼、月台、雨廊、售票房、贵宾楼、高级职工宿舍等主体及配套建筑,都被系统性地保存下来。房屋顶是青灰色的机平瓦,外立面是土黄色的水泥砂浆粉刷,具有类似“小二楼别墅”的形制。浦口火车站建筑中的月台、雨廊等附属建筑,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的结构
浦口火车站主体建筑基本保留,其中,站房楼内木结构的楼梯楼板更换了三分之二,现有三分之一保留了昔日的面貌。主楼的候车厅大门关闭,窗户被墨绿色木板封死。浦口火车站遗存文物主要包括主体大楼、中山停灵台、贵宾楼、电报房等四处,其余设施还包括:电厂、高级职工住宅楼、火车轮渡桥、机车仓库等。
民国七年(1918年)冬,朱自清去北京上学,在浦口火车站与父亲话别,写下《背影》。民国八年(1919年),孙中山在《建设》杂志上发表《实业计划》一文,认为交通运输必须放在近代工业首位,把浦口火车站列入建设重点。
民国九年(1919年)春,毛泽东送湖南留法学生去上海,在浦口火车站丢失了一双布鞋,陷入困顿,幸遇老乡,解了燃眉之急(斯诺《西行漫记》)。
民国十七年(1927年),郭沫若在浦口火车站中转渡江,到南昌去寻找革命同志。
民国十九年(1929年)5月28日,装运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的火车通过津浦铁路从北平运抵浦口火车站,在这里稍作停靠后通过浦口码头过江,最后安葬于中山陵。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邓小平和陈毅由合肥到达浦口火车站,当夜过江,驱车进驻总统府。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