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向集‧刘老师专栏】之卅八-观民设教
(2015-02-02 23:14:42)
标签:
经典刘君祖文化易經刘老师专栏 |
分类: 如向集──刘老师专栏 |
元旦假期最后一天,奉元书院与鹅湖书院合办座谈,论题为:「台湾书院发展的困难以及解决方式」。在座的硕学鸿儒无论识与不识,彼此都算在弘扬中华文化的领域中奋斗了几十年,也见证了台湾这半世纪的发展与变迁。如欲总结大家的心得感想,大概还是那句老话:「儒门淡薄,收拾不住啊!」北宋时期传下此言,还说天下英才归于释氏,逃儒入佛也是思想激荡下的人生归趋,今日则不然。严格来说,儒释道皆门庭寥落,精思体证者少,浮华趋骛者多。台湾更是民粹当道,鲁莽灭裂,社会人心迷茫之甚,令识者深忧。
在大学教书的朋友日感无趣,文史科系的学生素质大差,并无穷经志趣,上课无心听讲,滑手机空空来去,所谓裸进裸退。早上的课至少须排到十点以后,否则学生晏起开不成班。台大奉元社校园招募新血,推展极度困难,而一些非传统教派以直销手法吸引信众则成百上千,乱世癫狂之象已着。毓老师当年温州公园巷内安家,就近感召台大师大的菁英学生黉舍听经的用心今日已难重现,牟宗三先生在师大礼堂或国父纪念馆公开演讲人山人海的盛况也成绝响。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今之有志激浊扬清、拨乱反正者又当何如?
不少人提到古代书院自给自足的学田制,今之学田何在?若无有心人善款捐助开销难以维持,接受捐助又担心情面受制。书院讲学与政府学校体制有异,运作起来难免扞格,台湾虽愈益自由化,毓师当年所触时忌已改善太多,但为作育英才百年树人计,仍得重视与公权力的交流与互动关系。再者还有受教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官学体制永远不可能废置,书院生若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边缘化后再有大志,如何改造社会?台湾推行多年的教育改革近乎一败涂地,干蛊之难古有明训,不宜孟浪从事。
简单归纳起来,今日弘扬文化与钱、权及各式宗教信仰间的关系如何互动为宜?如果效伯夷、叔齐般崖岸自高,深闭固拒,虽不至饿死首阳,推展艰困势所必然。其实,古今中外的任何社会,权与钱与信仰都是重要的组成成分,文化也并非超脱政治经济和宗教以外的单独存在。都会菁英仰观俯察、开物成务所创发的思想体系与典章制度称文明,引领乡野民众都服膺成习而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称文化,这由英文civilization、culture的字源也可得知。文化自然包括政经社会与信仰生活在内,不能切割与对立。负文教重责者一样有权力行使、财源筹集分配,以及秉持价值信念的问题。《易经系辞下传》首章阐述得很清楚:「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彖传》对文化的阐释很精辟到位。第22卦为贲,传文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化成亦须重视时变,实行合乎时宜的方法,才能为民众接受。第30卦为离,象征薪火相传、文明永续,传文称:「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继往不失其正,方能开来,今日谈传统文化则浅末华虚,混淆视听,恪须拨乱反正。第32卦为恒,传文称:「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文教乃百年树人的大业,必须真积力久方克有成。贲、离的化成天下为奋斗过程,恒卦天下化成有了结果,这和《大学》修齐治平一样,平天下指过程,天下平则王道成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中国传统文化在佛教输入之前,皆以实学为尚,全部关注现实人生的种种面相,期望能有最好的管理与安排。《易经杂卦传》称:「临观之义,或与或求。」君临天下积极处世为临,冷静旁观制衡批判为观,临观一体相综,既非混同,亦非截然对立,恰似政治与教化密切互动的关系,施与授受间的分寸拿捏非常微妙。汉武帝未必是儒家思想的真实信徒,号称醇儒的董仲舒适时上天人三策,供需相合促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大业。大陆数十年前发动文革,今日言必称中华文化,台湾当年倡导文化复兴,这廿年实质在反智反文化,有心有志者处此时势,当如何运筹行事?
弘扬文化切须注意宣讲环境与受众资质,因时因地制宜且因才施教,否则效果肯定不彰。一方水土一方人,精确掌握风土民情,深入浅出教导才是正办。观卦大象传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毓老师当年讲经其实很白话,却切中时弊直指人心,这是深白而非浅白,通俗是为了脱俗入圣,而社会习于媚俗则尽皆沉沦,此中分际不可不辨。
临卦开放自由,毫无节制误解滥用则成民粹之灾,卦辞称:「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亦涵此义。大象传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居上临事的为政者应重视文教,开拓思想,蕴养提升国际竞争力;而负文教重责者,则宜放下虚矫身段,现身说法,引领民众进窥真理大道的殿堂。《系辞上传》末章说的好:「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