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书的日子(下)

标签:
出书情系越乡侨胞文化 |
分类: 杂谈感悟 |
http://s3/bmiddle/60a894a8h8786c2877882&690
总纂有四难,一是由于作者多,相互间不沟通,所以同一事例特别是大好事往往在社团篇、业绩篇和人物篇中重复出现。总纂时只能保一处,其它二处要么砍,要么一笔带过,要么用其它事例替代,这个量比较大。
二是人物之间的平衡。人物篇23人中还是有差别的,都是英雄也有一级二级之分,撰写时虽然尽量少写评价,但文章分量的轻重读者一看便能掂量出来。总纂中实事求是地作些修改调整,有些标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凭感觉,凭认可。我成了把握这个度的掌门人。
三是如何正确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三大块文章有一个通病,即做什么事都往爱国爱乡精神上靠(当然不能说错),用词也太频繁,怎么办?做过侨、台工作的同志可能都会有这样二条体会:侨胞心灵深处印刻得最深的是乡土情结,这情结是火烧不化、水浇不灭的,无论漂泊到天涯海角,一颗心总是牵挂着家乡;行善积德又是个别老侨胞企求的一种行为方式和心灵慰藉。所以对有些人和事,可以从乡土情结和行善积德方面去开掘与升华,这样更合符事理。根据这一理解,总纂中也作了不少的调整。
四是有的侨胞对家乡有贡献,事迹也感人,但在三大块的文章中都没有提到他,怎么办?老劳同志出了一个很好的主意,在书的最后加一个芳名录,凡是有过捐赠的,不管多少都登上名字。结果有472人列入了芳名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补充作用。
1995年6月总纂完工,全书25万字,93幅照片,计划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付印前我把一大叠稿子捧到沈主编的办公桌上(此时他已任市委副书记),“总编,请你最后审定”我说。
“你们都已看过了,我就不用再看了吧”,
“你还是抽时间看一遍吧”,
“好吧。”
他真的在龙山宾馆的一个房间里关了两天,把书仔仔细细的审读了一遍。一大早就把我叫去,几句表扬话后对书竟提出了22处的修改意见,有几处确实是很重要的,不愧是北大的学子。
书稿的打印、校对工作是由市侨办的同志们承担的,一稿、二稿、三稿,一校、二校、三校也够烦的,有几次为赶速度还动用晚上的休息时间。那时的通讯手段没有现在先进,可以发伊妹儿什么的,书稿是校对一次送深圳一次。现在网友在调侃,说唐僧取经到西天后,如来佛说你带了U盘没有,答没有;你带了手机没有,答也没有;那你回去,我从网上给你发过去。我们那时还像唐僧一样一步一个脚印走,笨方法。如果是现在那方便多了,校对工作在网上就能完成。
编辑出版这本书的外部环境十分优越,书记在常委会上都打了招呼,编委主任、副主任多次亲自听取我们的汇报,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可以说坐上了直通车。
经费的问题,我没有专门研究考虑过,心里想实报实销呗,财政部门那班人最诡难道还敢克扣书记的口粮。所以要求经费的报告我不急于写。
其实,经费是由海外乡亲捐助的。绍兴旅港同胞在得悉我们编写这本书的消息后,一下子捐了15万元人民币,而且一个星期后就汇到我们的账户。这笔款子全部用于了购书号、印刷、交通等日常开支。
出书的事,沈副书记还向省委刘枫书记(后任政协主席)作了汇报,请求他为该书题写书名,刘欣然同意,不久就带来了墨宝。
1995年11月4日《情系越乡》首发式在绍兴饭店举行,四套班子的主要领导亲自参加,华侨、港胞代表22人专程莅典,新闻记者也来了一大帮。看着一本本飘着油墨香气的新书,个个兴高采烈,这是绍兴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记载华侨港胞为家乡建设积极作贡献的书籍,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两年的编书过程中,我常常被一些动人的事迹、高尚的精神所感动,许多好人好事限于篇幅等原因没有写入书中,比如向家乡提供优良品种的(包括动物、植物);介绍科技信息和市场动态的;为促进家乡与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牵线搭桥的;还有的是为国家尖端科技发展作过重大贡献,而我们未知详情或不宜公开的等等。
可能有人会问,老D作为副主编,书中那一篇文章是你执笔的?我会遗憾的告诉你,一篇也没有。但是我会诚实地告诉你,每一篇文章我都认真修改过。走过来的路,因为付出过自已的汗水,弥足珍贵。
http://s12/middle/60a894a8h8775927f79fb&69009
组团回乡观光(摄于绍兴大禹陵)
http://s14/middle/60a894a8h877593c5017d&69010
来绍兴参加书法节。右7为张大千的关门弟子林建同先生,曾任香港中国美术会第十届主席,林兼擅国画、书法、图案设计、雕刻及西画等。
http://s15/middle/60a894a8h877594f93b3e&69011 金庸先生来绍(右5)
http://s6/middle/60a894a8h877596654745&69012 在香港相聚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