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2012-12-13 00:14:04)
标签:

传统文化

创伤

疗愈

心理

本土

分类: 应激干预

缘起

 

(接上篇《一个没有思想输出国家,不可能成为超级大国》)赵启正接着说:“这是撒切尔的话,我们有的不赞成,但也不能都不赞成或者是都不思维,我们中国到底我们的输出文化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我不sure传统文化到底可以总结为什么,但我能感受到她的力量。感谢石家庄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中心马宏伟主任盛情邀请我参加“第二届传统文化与心理治疗——创伤与疗愈合因素”论坛,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从主办方马宏伟“从燕赵悲歌到幸福城市——城乡族群的心理创伤与治愈”的介绍开始,看到上下五千年的悲创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治愈能力。参加论坛的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心理前辈们的只言片语,都能让我看到传统文化的光辉。

 

 

刘丹说:从燕赵悲歌中不仅看到“悲”,还有“歌”。“歌”就是一种治疗。悲歌就是一种大的治疗。在很多地区不仅有歌,还有舞。心理治疗很小,心理咨询师很少,但歌者很多。

 

申荷永说:言为心声,说不出来就唱,唱还不够,就舞。

 

王浩威说:百分之八九十的人有问题(创伤)不会找咨询师,所以心理诊所看起来门庭若市,但更多的疗愈在民间。

 

李子勋说:最近常问“你幸福吗?”这个“幸福”是英文happiness译过来的。西方是指你有幸福吗?而不是中文的是幸福吗?

 

王浩威说:英文的happiness应是快乐。

 

盛晓春说:对于文化,可以有不同的赋意。

 

申荷永说:心理治疗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文化基础,而不是技术。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资源:如经史子集、中医、宗教、原始文化等等。

 

施琪嘉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了女性创伤的来源。

 

方新告诉我,10月份参加世界催眠大会,中国团队的发言,她讲什么好呢?讲催眠、精分都是跟在外国人的后面,她介绍了中国的巫文化,老外很感兴趣。

 

 

陈向一:传统是传下来的“统”,中国是一个家天下。 “管理者”用的是法家权术管理的而不是儒家,但只管到县。在乡村的级别,是家族的文化。《白鹿原》那本小说里描述得很清楚。

 

赖杞丰:家庭的创伤从受孕开始:孩子在子宫中与妈妈共振,就能感受到妈妈的情绪、家庭的冲突;出生就是一个分离创伤。但现在“创伤”这个词用得太平常了,大众常自己往创伤、抑郁的坑里扔。

 

刘丹:生命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创伤。从生到死都充满了创伤,创伤没什么特别的,创伤就是人生,人生就是应对创伤的过程。

 

陈向一:创伤,在家庭中也会传递下去。

 

刘丹:应对创伤的方式,也会代际传承。例如对不好的东西注意,对好的忽略。关注孩子不完美的地方,并有激烈的反应。

 

隋双戈:有人说“创伤从生命开始,到死亡结束”。一个生命终结,创伤不会结束,会以代际传递、民族创伤等形式延续。现在也许可以说“创伤从生命开始,到创伤治疗结束”,这个“治疗”,不仅是指创伤治疗的理论与技术。

 

刘丹:让我们能在那么痛苦时站起来的,是家庭、文化中有的很多因素,而不是心理治疗的,是属于你自己的。

 

刘丹:不管多少创伤,人类总有梦想。因为人类有苦难,梦想是治愈我们无法应对苦难的一种方式。

 

 

王浩威:许烺光(心理文化学创立人,1977-1978任美国人类学会会长)说中国人在乎的是家族(面子……),西方在乎的是个人。李亦圆说华人心理学家探索的对象虽是中国社会与中国人,但思维却是西方的。杨国枢说探索心理学研究本土化,不止中国,非西方的国家都在想这个问题。本土化心理学与本土心理不一样。西方心理学本土化,还要搓揉、契合。余德慧提倡生活心理学,心理学是给民众用的,不是给专家的。应研究心理如何普及,民众解决不了了,再找专家。学习西方文化,如何有一个清晰的头脑。

 

吴和鸣:质性研究的本土化概念(Native concept),研究者自己的主位立场。即当事人经常使用的倾注了其情感,用以表达看待世界方式的那些概念(陈向明)。

 

刘天君:一座冰山就是一个心理问题,每个人都有很多冰山。西方会先测量冰山,做诊断,然后用合适的锤子打碎冰山。东方,不测,不打,只要把水温提高就彻底地解决问题了。西医去邪,中医扶正,各有各的用途。“移空技术”就是怎么把心里的问题放出到空。

 

没有结束的结尾

 

赵启正在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的论坛上说:不是“越民族、越世界”,小众的、太个人不会成为世界的。鲁迅说的原话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总受其它国家的批评、反对,也是不好的。中国的文化可以总结为一个字——“和”,世界各国提不出什么反对意见的,这是人类的共同追求。

 

隋双戈:我倒不担心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否能成为世界的,我关注是些传统文化是否能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现代的身居大陆的国人,接受过多少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读过多少传统文化的经典?“有知识,没文化”不是笑谈。好在身居其中,潜移默化总会受些熏陶。我更关注这些曾经帮助国人穿越历史的传统文化,如何继续辅佑龙的传人。

 

吴和鸣:我在想一个问题,我们非常反对日本参拜经过靖国神社,对我们来讲是一种伤害。但我们国内缺少这样对先人、亡灵的敬重,或者说我们可以做点什么?以前每个家族都有祠堂,追悼亡灵、祈祀祖先的辅佑、寄托我们的……这些功能都能发挥出来。现在很缺乏这些。继家谱、是否要孩子都不是个人的事儿。

 

王浩威:台湾这些年开始鼓励小孩子认识自己的家族,家族怎么来的,历史上都有怎么样的人。乡镇变迁的历史、出过那些人什么样的故事,甚至自己的家族在这个大历史中的历史。这与家庭治疗中原生家庭的追溯是很接近的。这样大历史联着小历史,每个人生活在其中的话就自然而然地对自己所在的土地不一样的看法。台湾70、80年代就开始乡土运动,鼓励年青人、知识分子不是往城里跑,而是更少了解自己的根,了解民间的艺术、仪式,这些存在都有其意义的。这样自然而然地很多年青人回到自己的家乡,例如去恢复传统的种植方式,没有污染的,找到了自己部落富裕的方法。很多三十岁左右的年青人从城市回到乡村,很多乡村又开始热闹起来。这不是政府搞的,而是这些人几十年下来,开始对过去有了了解,对自己的土地有个了解,有了情感了,会考虑我的土地要有一个怎样的出路。跟着别人走,永远都是慢一步,知道怎样可以搛钱,跟着走到,钱已经给别人搛完了。所以要有能力思考,自主和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在哪里,而不是当人家都在搛大钱的时候,我是不是一定也要搛大钱。新的意义最容易出现就是同土地更多地联结。这个联结就是更多地了解我这个家族的过去,再加上民间(传统文化)的加入。每个乡镇就慢慢重活起来了。历史不是考试用的,是生活用的。

 

(说明:文中对话内容大多为现场速记,未经本人审阅;文中每位所讲内容是在演讲、工作坊、个案PK、小范围讨论等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发言中采集的,因此,对话间的前后顺序及内在逻辑是根据本文不同主题的行文需要的刻意编排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