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课中如何进行分组讨论

标签:
培训分组小组讨论大课经验心理2011大运会志愿者u站隋双戈 |
分类: 培训类 |
分组讨论,是小团体培训中一个常见而有效的方法。但如果学员的人数过百,操作难度骤然上升。在为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U站站长进行心理培训时,我第一次面临带领超过300人团体的挑战。对我来说,如何在培训中让这么大的人群时刻保持注意力?是否可移植在小团体培训中行之有效的分组讨论?
http://s14/middle/60a77c65gb12511b0b31d&690
由于是对几千名U站站长、副站长的轮训,我每次都有机会在课后根据课上的互动和课后的反馈修改我的PPT内容及表达方式,带给学员当下最好的显现。我希望在我的培训中,每一位学员、每一秒钟都能被吸引在状态中。连续多场培训结束后的回眸,在这方面,我应不必焦虑。
最让我头痛的是我当时没找到一个好的方式去实施分组讨论,也就没引入分组讨论这一更深入的形式,但我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在一次赴广西开会时,听说参会的一位云南同事唐雪梅有很丰富的培训经验,马上请教。这位云南美女处长热心地分享了她在培训中的心得,虽然她也没在这么大的团队中用过分组讨论,我还是获得很多有益的经验。同时我注意到她随着携带的一本英文版培训专著(译成中文应是“培训的十七个步骤”),我借来翻翻,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在大团体、固定座位的情况下如何分组。书中介绍了十多种场景下分组讨论应如何分组,其中在人多、座位固定的情况下,单排后转的Buzz是在这种情形中最便捷的方式。
从广西回来,在后续几次70人左右的培训中,开始应用这样形式的分组讨论,取得了预期了效果。但在最近一次300人左右的培训中,却没能继续使用这种分组方式。发生了什么?
关键在于以何为界分组,在这次培训中,最终确定以单位为界分组,由于单位人数多少不一,现场未能整齐地按单位前后安排,所以只能采用其它方法。以传统方式,各组在不同地点分组讨论,讨论后集中反馈。但300来人分多少组?一般来说,一组8-12人比较理想,但这样小组数量就会太多,也会影响效果。最后平衡下来,按单位整合成16组,每组20人左右,小组数量和每组人数都突破了常规的极限。这样能有一个好的效果吗?
看着这样预分组的方案,我在考虑是否进行这个讨论环节。如果做不好,还不如不做。我与负责这次培训的同志们反复讨论这个环节可能发生的情况,也与远在云南的唐处进行了沟通。教育科的许昕一直坚持要尝试这个环节。我们在对讨论流程、话题、应急预案等进行了详细策划后,最后决定在为期5天的培训中最后一天进行这一环节,即使达到到理想的效果,至少也能练练兵、锻炼一下队伍。结果会怎么样呢?
结果,效果与反响出乎预料,出奇地好!
培训结束后,召集组织培训工作的高驰、许昕、韦志明一起回顾、总结这次每期5天、连续2期培训的经验、教训。其中有关讨论环节的,共有3点:1)形式好:以各单位为小组进行分组讨论;各小组(单位)派代表发言。拍照、录像有积极的作用。2)题目好:与培训内容和工作实际相结合的讨论题目,每组都有一个与别组不同的,吸引注意力、引发更多思考;每组都有一个相同的,拓展思路、开阔视野。3)主持好:讨论、发言时间的控制,现场的支持、引导,简短的点评。
有这样一个好的结果,我得感谢许昕的坚持、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和全体参训人员的积极配合。
坚持,真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我想起在为U站志愿者进行心理培训时,课后有很多学员上台来要我的课件,人太多,我只能给一个单位COPY一份。我正忙着,人群中一位清秀女孩递过一个U盘,我问是哪个单位的,她说是某校的学生。我说学生不给(其实我并没真想拒绝,只是想逗逗她)。还不错,她没走,说他们学校只有她一个人来,所以希望能给。她的这样的坚持多少让我有点意外,比我小时候强多了!我在她这么大的时候,如果同样的情形,很可能会自卑地悄然离开。我想考验一下她,看她能否坚持到最后。我一边忙着给其它学校的老师们COPY课件,一边说刚才有一位你们学校的老师已经COPY了,你去找她COPY一下好吗?说这话时,我在想,如果她还是坚持不走,给其它老师COPY完后,我会COPY给她的。但是,她遗憾地走了。她走后,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是她,我会怎么做?这次培训中,我更看到了坚持的力量!
如果您也坚持不断地尝试着,现在就想象理想实现的情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