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以人为本」的建筑
(2012-04-04 22:48:57)
标签:
big上海世博人民大厦建筑 |
分类: 建筑游记-中国 |
之前曾经介绍过丹麦建筑师—BIG在台湾的设计,今回为大家介绍另一座打算在上海世博原址兴建的建筑。这座建筑物称为「人民建筑」,因此设计师便利用「人」字作为蓝本,所以整座大厦外—成「人」形,并且加入了「阴阳五行」的各元素。建筑师则以圆形代表「金」即大厦外立面上的圆形结构、长方形代表「木」即大厦的则立面、波浪则代表「水」即大厦的群楼部份、三角形代表「火」即大厦的底部的空间、正方代表「土」即大厦的顶部。
当大家看完这个解释之后,大家都会怀疑这设计的理据是否过于牵强,这大厦虽然加入阴阳五行的元素,但是又是否又能反映出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的关系呢?
而且阴阳五行在建筑学的重点是平衡、调和,坦白说在建筑中确实未能反映出阴阳五行的精髓。
至于「人民」方面,除了是「人」字的外型和底部的人民广场之外,确实又没有特别的感觉反映出「以人为本」的精神。最坏的是事情是这大厦在功能上很难满足基本的要求,因为由于这大厦的没有一层的楼板是对齐,所以根本不能让一部电梯是可从首层直至到顶层。虽然部份大厦是需要在高层处转电梯,但是这只是在超高层的摩天大厦才发生,但若是在30多层的大厦里需要转三次电梯才能直达顶层,某程度上来说是不能接受的设计。另外,由于这大厦完全没有核心筒,而且长阔比(Slander
ratio)很大,因此令到这大厦的稳定性相当低,因而令到外墙上需要加上不同大小的圆形支架来稳定结构,所以从室内望向室外的景观便会被这些圆形框架所阻挡。总结来说,由于这建筑物的形态令到结构系统相当之不稳定,令业主需要花不少的金钱来加固结构,另外垂直的人流交通亦无谓地变得复杂,而且室内的景观亦因此而牺牲,最可惜的是建筑的效果不能表现出建筑物的设计理念,所以某程度上可以说这设计是不合格的。
讲至这里,大家可能会怀疑游人为何会花时间来批评一个他不喜欢的设计呢?
其实我是想带出一个思考的问题,这位丹麦的建筑师肯定在设计时没有把以上的批评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他们宁愿牺牲建筑物的功能来保存建筑物的外形,这个做法确实是非常勇敢。虽然我认为他们的设计是不合格,但是他们忠于他们自己的设计,热爱他们的创作。
小笔两年前再一次回港,坦白说香港的建筑师的能力一点也不低,在香港的制度底下,一名初级的建筑师已经需要开始负责规划、设计、管理、送审、验收、合约和工程等问题,有时甚至需要顾及发展商销售策略的问题,这样的训练在外国确实不常见,现在愈来愈多的英国建筑师回来香港发展,不少有经验的建筑师都感到非常吃力,因为他们需顾及比英国更多的事情,而且项目的进度比英国的工程快很多,但可惜的是很多香港本地的一级工程都由外国建筑师赢出,不过都是由本地建筑师包底负责。
小弟曾在英资公司工作了6年,见证了无数英国建筑师只追求的效果而完全漠视功能上的要求,情况与「人民大厦」的例子类同,往往都需要华借员工或本地建筑师来修正相关设计。这情况确实是令人愤怒,可谓别人在拉粪,我们在吃粪,但功劳和荣耀则需要与别人分享,甚至被别人夺去。
作为华借员工或本地的建筑师的我们又如何可以自处呢?
根据我过往的经验,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手起刀落」,根本不需要留下情义,如果他们的创作是根本不能满足功能/规范上的要求的话,便大刀阔斧地改,甚至把旧有的设计完全删掉,「合则留、不合则去」,一切的事情「公事公办」,除非他们提出补救方法,又或者可能研究出另类的补救方案,否则没理由让他们「倒米」。在适当的时候确实是需要适当程度的「反面」,但同样是学懂如何适当地妥协。
坦白说,外国建筑师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至少他们确实比我们忠于自己的设计,而且确实比我们「开放」,
但绝不能「妄自菲薄」,亦不能作无谓「自我澎涨」,否则只会令阻碍自己学习,总之互相学习,互补不足便是。
假若再次引用「人民大厦」的例子,如果是华借的建筑师就多数会使用一座核心筒为基本的塔楼结构,并且会尽量用尽可占地面积来建设群楼部份,所以首层的人民广场则可能会变少,甚至完全删除,一切的创作只能在外立面上作出一些调整务求使建筑物变得特别。这样的处理手法是没错,在功能上是能满足要求,在规范上是完全合理,但在创意上确实可以提升一点,设计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做出实用与创意兼备的建筑。
这条问题便是我们一众同业需要努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