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终于来到这题目的最后一篇,亦会正正式式剖析各方案。 各方案好像很复杂,但其实要了解其核心思想则一点也不难。
Foster + Partner:
Foster 的方案是一直沿用他成名的设计技良,亦可以说是他30多年来的卖点。自1983年以来,他都是在卖同类型的建筑设计—Mega
structure (大跨度的结构)
+ Iconic object(奇特的外观)
+ Environmental system (环保的系统).
1) HSBC总行 = 巨型的衣架结构 + 奇特的外立面 + 反光板
2) 香港机场 = 巨型圆拱型的结构 + 多个组合的圆形屋顶 + 有自然光的天窗
3) 大英博物馆 = 大跨度的屋顶 + 流线型的巨型天窗 + 自然光的广场
4) 第一轮胜出的西九规划方案 = 大跨度的圆拱型结构 + 巨型天幕 + 因天幕而美化的空间
5) 今次的西九规划方案 = 升起了的道路网络 + 巨型公园 + 大型绿化和环保的设施
其实如果大家熟悉Foster 的作品的话,就会发现他今次的方案就是把纽约的中央公园(Central
Park)/ 伦敦的凯德公园(Hyde
Park) 放在香港,然后再加入他们在Abu
Dhabi所设计无烟城的概念放在一起,这样便成了他们的作品。
Foster方案 =「中央公园」 + 「无烟城」。
如果大家有看他们介绍的影片的话,你会看出他们所用的字眼「伟大」、「注入」、「缺乏」、「轰动」、「世界上最好」、「神奇的磁石」。 他们除了气焰极盛之外,而且一直以来的策略是利用巨型的东西来创造出新的景象,上一次他们使用了巨型天幕来作为招来,今次由于不能重施故技,便唯有使用巨型绿化来为这个城市带来震撼,这亦是Foster一直以来的习惯,在他所到之处都会留下他的迹影,大家会一看便知道这是他的建筑,有他的statement。



Rem koolhas 的方案:
简单来说,就是Mental
mapping (印象剪影) ,他把香港特别的文化剪下并放进入内,例如: 香港的街道、园田、村庄,但同时又把外国的文化如剧场表演 + 街头表演 + 艺术展览都放进去。
因为他认为香港最特别的地方是能够保留固有本质,但同时又可以吸收外来的文化。 换另一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又或者更实际地说「不论中学,还是西学,只要是有用的,便要学」。
Rem
koolhas把香港不同有趣的地方分成不同的功能区,然后再加上外国有趣的文化,而制造出一个中、西文化汇聚的博览馆,在这里你可以同时感受到中、西文化汇聚的一个区域,其实某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Sim
city,一个世界的缩影。

严迅奇的方案:
这方案分为3层次,沿海的绿化带 + 文化带 +城市带,规划的理念其实就相对地简单,借用《清明上河图》的意景来带出不同人物的生活空间,让不同层次的人和事都可以发生在这个空间之中。 他的设计不是炫耀几个地标或几个巨大的空间。表面上他的设计好像没有什么注目的东西,但是其实就好像出现了最实际的东西。 书画中有一个技巧叫做「留白」,让观众和读者去联想出结局出来,情况就有如金庸先生的「雪山飞狐」中的结局一样,故意「留白」,让读者去思考胡一刀在最后一刀上的抉择。
严迅奇的方案就好像有这样的味道,让未来的用家去创造/填补规划上未完成的部份。 现实地,建筑师根本不能够在规划上仔细限定个别将会发生的事情。 他的方案是把一大块的土地分拆成细小的社区,利用不同大、小的社区网络来带动不同文化的活动。
讲至这里,我个人来评审三个入围方案:
1) 提供合适和合比例的设施
由第一篇开始,我对M+博物馆的需要是相当怀疑,建一个大型的展览场馆来展览什么呢? 香港根本没有珍宝,就算有珍宝都是借回来的,但是其他博物馆为何要借给你呢?
但是,三个方案都未能解决这个问题。
至于表演场地,香港亦没有国际级的剧团,有叫座力的表演者和团体都相当有限,能有能力举办数万人的演唱会的歌星/红星都不出50人,而且香港亦有类似的大型表演场地,这又是否真的需要巨型的表演场地吗?
因此,我个人认为Foster方案所建议的表演场馆就确实过于巨大,超出了香港所需要的比例,而我个人而言则比较喜欢严迅奇和Rem
koolhas这种开放式的剧场方案,让表现更能雅俗共偿。
2) 切合香港「本土文化」的需要
Foster方案所提出的「无烟城」概念是没有问题,但是香港又是否需要一个Central
park 呢? 香港80%的土地是郊野公园,所以市民需要到郊野一游的话,确实一点也不难,而且近在咫尺。
虽然我相信这是规划设计比赛上的要求,这亦反映香港政府害怕被人骂他们建屏风楼、不环保,所以要大规模地绿化,因为绿化是不会有人骂的,但是香港是否真的需要一个大型的「都市绿州」吗?
因此我个人而言,Foster 的方案以「绿化」作为卖点确实欠了一些深度。
另外,小弟认为香港的艺术表演者/团体最需要的是中、小型的表演场地和低廉的推广平台,因为他们大部份都是中、低成本的制作,可以大规模地招揽观众的能力有限,而且中、小型的表演者是供不应求,特别是闹市之中的场地。 所以,严迅奇和Rem
koolhas方案所建议的小型/实验性的表演场地确实比较适合香港的需要。 不过,严迅奇方案中由街道所营造出来的非正式表演场地/街头表现的空间,就能活化整个空间,因为香港确实欠缺让草根级别的剧团来演出的地方。
3) 能反映香港「本土文化」
「文化」根本就是人的生活,文化根本是借不来、买不来的,就算你向西安借兵马俑来展览,这都是西安的展览,香港根本没有东西来展览。
同样道理应用在表演艺术之上,如果我们邀请外国剧团来演出,这都是外国的表演。
因此,Rem
koolhas所建议像中、西文化汇合区的方案就确实未能合用。 因为如果要欣赏外国的文化,为何不直接到外国参观呢? 同样道理,如果要欣赏香港的街道文化的话,为何不直接到旺角等地去参观呢? 为何要一个Sim
City呢?
再加上,西边的建筑群与东边的建筑群有一段过百米的距离,当中有一个巨大的公园连接,表面上是美观,但实际上香港人是不会随意露天步行100多米。 在规划上,确实是欠了点准成。
讲到底,我个人比较喜欢严迅奇的方案,因为整个方案是相对地以「人」的比例来规划,以街道来连贯整个社区,用社区网络来建造生活区。 最重要是相对地可以让未来用家来发挥的空间,但这亦是比较难胜出的致命伤。虽然整个规划相对地仔细,而且合附香港的需要和比例,但是没有一个清晰的卖点。
Foster方案的卖点 : 无烟城
Rem koolhas方案的卖点 :
Sim city
严迅奇方案的卖点 : 街道结合出来的生活动力区
严迅奇方案的卖点相对地薄弱,所以比较难打动政府高官/市民,因为话说回头,政府都未能清楚地说出整个西九文化区的「定位」和「目标」!!!!!
为何香港要西九文化区?
推动艺术和文化? 那一门「艺术」? 那一种「文化」?
音乐、戏剧、服装、化妆、话剧、美术、漫画、插花,还是潮流文化?
西九文化区会帮助「艺术」和「文化」的发展吗?
会帮助多少个团体? 各团体的比重如何? 未来5年、10年的计划又如何呢?
这些基础的问题,到现在还是未能清楚地回答,所以「留白」的方案确实最适合香港。
但是,政府是需要一个有卖点的方案来说服市民支持一个大型工程。
官方纲页: http://www.wkcda.hk/pe2/tc/conceptual/index.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