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墙融合的建筑─Darmstadtium (2)

标签:
darmstadttalikchalabi德国古罗马 |
分类: 建筑游记-欧洲 |
http://archtraveler.com/wp-content/uploads/2017/02/7OwuxLDTmlQ_0JRt7ev7vA.jpg(2)" />
今日继续上一会关于Darmstadtium的设计,这大厦的设计理念是很简单,大厦的通道成一个S型,包围了一个大的剧院和一个小的剧院,一进主入口便自然是入口大堂,大堂旁便是不同的会议和展览厅。
这大厦最大的特点便是大堂的玻璃成一个V型的空间从屋顶直插至地库,这个天窗不单为室内空间带来阳光,并且是用于收集雨水,这些雨水便用作洗手间冲水之用。
据我所知原有的设计是希望利用雨水来用作空调系统的冷却系统之用,但是德国的降雨量不甚多,所以最后都只把雨水用作冲水之用。
另一个特点是剧院,由于这剧院并没有特定的用途,所以坐位、舞台和音效情况都必须灵活地调节。首先,舞台是可以升降的,如果用作大学研讨时,舞台便降至平地,让讲者与观众没有太大的距离。如果是用作艺术表演时,舞台便升高来制造多层的出场空间。
http://archtraveler.com/wp-content/uploads/2017/02/xDXbZ_lqM3kHR_0xaEMmdw.jpg(2)" />
低座座位
http://archtraveler.com/wp-content/uploads/2017/02/s80ECI2xjPOJ4CMjiJ8WoQ.jpg(2)" />
中座座位未升起前的地板
至于坐位,整个剧院的坐位分为高、中、低坐,现在照片中的坐位只是低座的空间,当进行较大型一点的活动时,便拉开中间的间格墙,并升起中座的地板再放上临时的坐位。当进行最大型的活动时,便再拉开中、高座之间的间格墙,让中座的坐位连接至高座。
亦为了不同情况的需要,剧院天花的高度亦可以调节,用以调整室内的Reverberation
关于Reverberation time的详细解释,请参观:
如果大家记起,我上一会曾经提及过这大厦的建筑师的手法其实相当外行,原因是他在柱的分布之上实在很明显没有仔细考虑。
一个有经验的建筑师便会知道柱网是设计一座大厦的关键部分,因为柱是连接大厦所有层数的部件,所以柱的位置便必须要尽量配合各层空间上的需要,而最经常发生的问题是柱在首层的位置与地库停车场的位置未能配合,分分钟钟便需要柱位转移(column transfer) 。
柱位转移的意思是当上层的柱位与下层的柱位不能配合时,上层的柱便会坐在下层柱与柱之间的梁之上,所以这部分的梁便需要加粗,成本当然增加,而大厦结构稳定性自然减少,所以柱位转移(column transfer) 当然愈少愈好,而且一条柱通常只会转为一次。
如果不做柱位转移(column transfer) 的话,便唯有牺牲了其中一层的空间,令这层的实用空间降低了。在一般心中,相信首层以上的空间是比较重要,因为比较多人会使用,但是大部分的大人物、VIP都是乘坐驾到场的,因此停车场的设计一点也不可以马虎,而且这是整个建筑物给予大人物的第一观感的地方,建筑师的前途很可能取决于这一刻。
至于Darmstadtium,由于它的平面通道空间成一个S型,而大和小剧院的外型都三尖八角,所以柱位是相当混乱,地库停车位自然是因为柱的位置而乱七八,最奇怪的是建筑师不只是使用了典型的直柱,还使用了V型柱,这不单令成本增加,亦令室内空间变得更不实用,柱子数目亦增加不少,因而柱网变得更混乱。
由于柱网混乱,在高层的会议厅之中是包含了不少柱子,令室内空间的观感和视线都大受影响,而行人通道上亦因为有不少柱子的关系而不时需要急转弯,因此很明显地这建筑师的手法是相当外行。
有经验的建筑师是会先定出柱网(Structural grid) ,通常是把柱与柱之间的距离定为8.4m ━ 9m ,在香港机场就特别地定为27m。在9m之内的柱网,不会需要特别粗的梁,这令天花有更多的空间让水管和空调管道通过,而在9m之内可让3部私家车停泊,而两行的停车位之间亦有足够的空间让车倒头。
这样便基本地把柱的位置定好,如果首层通道空间成S型的话,柱的位置便再调整一点,但是万变不离基本格局,室内空间都同样是根据这柱网来设计。
http://archtraveler.com/wp-content/uploads/2017/02/2hSrIbyOrWqQ5Wkps.Lgfg_.jpg(2)" />
虽然Darmstadtium的柱位很混乱,但是当阳光照映下得出来的倒影亦因V型柱的关系而变得相当特别。
请同时参观Facebook上的相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