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变、变 ━ Tate modern

标签:
建筑旅游伦敦设计教育 |
分类: 建筑游记-欧洲 |
http://archtraveler.com/wp-content/uploads/2014/02/XJ4YNPV_Web1L2HbUN6B9Q.jpg━ Tate modern" />
http://archtraveler.com/wp-content/uploads/2014/02/tG9hvwwUVoSHunS.NRRyZw.jpg━ Tate modern" />
http://archtraveler.com/wp-content/uploads/2014/02/E7JTT4aJiwqv5vdFcpXUPQ.jpg━ Tate modern" />
http://archtraveler.com/wp-content/uploads/2014/02/KY_ggPM7TcxoENvBkG6dfQ.jpg━ Tate modern" />
http://archtraveler.com/wp-content/uploads/2014/02/A2DTerSBdzogeVbobjlTRg.jpg━ Tate modern" />
近日, 我开始和大家讨论香港文化的问题, 昨日我亦用了JM Tjibaou culture centre, 来解释文化与建筑的关系, 今次我再举多一个活化历史建筑的具体例子.
其实当我介绍伦敦的千禧大桥曾经略略提过Tate Modern, 它是位于伦敦市中心泰晤士河的南边,
河的对面便是全世界第二大的教堂St.Paul's cathedral, 查理斯皇子和Princess
Diana在1981年便是在St.Paul's
cathedral举行婚礼.
Tate
modern原先是Bankside power station, 在1947年开始兴建, 52年投产,在81年停产.
在2000年由Herzog & de Meuron负责改建成现代美术馆,
让全世界的艺术家主要是欧洲的艺术家展出他们的作品.
大家可能对Herzog & de Meuron的名字好像很熟悉, 我好像曾经提过他们很多次, Herzog & de
Meuron便是负责京奥鸟巢的著名瑞士建筑师, 而他们正在为中区警署建筑群的重建工程作设计.
由于Bankside power station是英国工业革命时代的标致性建筑, 所以当Herzog & de
Meuron不能拆卸原有的大厦各主要部份, 外墙更是重点保护的部份,
所以他们只能对内部空间进行改造. 他们第一步便是把内里的发电机组拿走,
这空间便用作入口大堂和放置大型展品.
由于他们希望游客一进入这美术馆便是进入这个四层高的空间,
于是他们便把原先向北的主入口改为副入口, 另外在西边加建一个主入口, 但是西入口与西边的路径有数米的层差,
于是他们便加上一条长长的斜坡连接美术馆的最低层和外边的路径.
顺理成章地把人流最多的元素- 售票处和书店放在这大大的入口大堂两旁, 这便令人减少拥挤的感觉,亦可以保留原先发电机组空间的特色.在2楼便是副入口和餐厅,原先为发电机组的工作台现在改建为进行艺术教育的多用途空间.
3-5楼原为发电厂工作人员的工作空间, 现在改为不同的展厅. 为了加入电梯和扶手电梯,所以局部的楼板被拆卸.
发电厂密不透风的外墙正适合艺术馆的需求,因为了要保存艺术品的颜色和光泽,
艺术馆对室内的阳光强度、温度、湿度都有严格的控制,
一个密不透风的外墙便是最适合的选择.
但是这艺术馆位于全伦敦最美丽的位置-泰晤士河旁边,
所以他们保留原有发电厂的小窗让小部份的空间可以看到泰晤士河, 但展品不会被这些阳光射到并得到适当的保护.
另外, Herzog & de Meuron加建了两层, 这两层分别是餐厅和会员俱乐部,
最高部份两层的玻璃位置便是新加建的空间, 在这个长220m 的餐厅可以一览泰晤士河两旁的景色.
记起最初启用时, 4楼和5楼的露台是可以让公众使用, 当时很多学生在这处写生,
但现在好像因为展品的安排暂时封闭.
Herzog & de Meuron就是这样简单的处理手法便可以重新把旧有的建筑带来新的面貌而且不对现有的外观做成破坏, 而当地的历史见证亦得到保存下来, 并且把这旧建筑的实用价值大大提高, 相信这是非常值得香港学习如何保育古旧建筑的例子.
Tate modern是现时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现代美术馆, 经常有学生来这里上美术堂,我大学时都有2-3次在这里上堂, 第一次是学习改装旧有建筑, 之后是学习现代艺术.
为了写这篇blog, 我上星期特意再到这里一次. 这处和以往一样, 经常有很多中、小学生来这里上课, 老师不只是带他们来这里参观, 而是会从旁为他们解释艺术家的创作理念, 这是与香港的游学团有很大情度的不同. 至于一般市民亦可以跟随驻场的导游向大家解释各个展品的理念.
无论现代艺术、古代的艺术或古典音乐都是需要得到别人的导读才懂得欣赏, 若果只是看一看, 听一听是不可能全部明白创作者背后的真意, 相反对普罗大众而言, 就好像一些漠明奇妙的东西. 试问大家又懂不懂得欣赏Picasso的印象派画风、张大千先生的山水画? 莫札得和贝多芬的音乐大家都听过但又明不白背后的理念? 如果没有老师的解释, 我们又如何懂得李白和杜甫的诗词吗?
我记起2000年一位艺术系教授在香港电台的节目吐苦水, 诉说香港市民不会到艺术馆欣赏艺术创作只会赚钱, 这可能是一个现象, 但我深信香港市民不会去欣赏艺术创作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去欣赏, 情况就有如香港人不懂得欣赏建筑, 所以不会去欣赏建筑, 于是便只会欣赏建筑为他们带来的财富.
这亦是我写了132篇blog和12万多字后的感觉, 如果我们把一些繁复的学术议题简化并重新包装, 很多市民都喜欢欣赏大家的创作. 我们一众创作人的心血不会只是银行帐户上的数字, 或者只是浪费空间和时间而赚不到钱的无聊之作,只要个切入点适合的话便可以引发公众的共鸣.
前一篇:牛津大學—魔法的开始(答案上篇)
后一篇:中文、英文和安全套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