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区重建- 中环街市(包浩斯建筑篇)

标签:
地皇地政总署法定古迹勾地建筑 |
分类: 建筑游记-香港/澳門 |
http://archtraveler.com/wp-content/uploads/2017/02/dSjJL4EKBgdEUjith58lVw.jpg中环街市(包浩斯建筑篇)" />
在前一篇剪报中曾提及关于包浩斯(Bauhaus)建筑风格,这到底是什么呢? 而且香港
到底有多少座包浩斯建筑建筑?
包浩斯建筑风格大约流行于1920-1940年代,由于第一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是相当贫穷,而且大量房屋和建筑物都在战争中被炸毁,所以当时的德国是急需重建大量的建筑物,让国民重投生活。
包浩斯建筑风格大约流行于1920-1940年代,由于第一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是相当贫穷,而且大量房屋和建筑物都在战争中被炸毁,所以当时的德国是急需重建大量的建筑物,让国民重投生活。
但是当时的德国不可以沿用欧洲常见的古罗马式、维多利亚式、爱德华式等旧有模
式来建造房屋,因为战后的德国根本没有如此多的资源来建造美伦美玩的建筑物,
只能采取简单而直接的方法来兴建。
包浩斯建筑方式就是用最简单而且最直接的方式来建造一座大厦,完全放弃欧洲文
艺复兴时代而引发的建筑风格,不会再花大量的资源来雕刻各建筑部分。这是与文
艺复兴时代所盛行以美学为先的建筑方式是截然不同,而且亦放弃了沿用多年的黄
金比例,因为包浩斯建筑方式是主张建筑物应该以功能为先,外型其次。因为包浩
斯建筑方式是以实用为主,所以设计建筑物时不会再刻意美学观念来设计,亦不会
盲目地跟从黄金比例来设计大厦外型,反而主张建筑物的外型是应该根据建筑物的
内部空间来调节。
这一种实而不华的建筑方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便短时间内流行起来,虽然这
些建筑物的外型平凡,甚至可以说是丑陋,但这是相当低成本而且高效益的建筑方
式,能够短时间之内解决人类对建筑物的需要。再加上混凝土的兴起,所以令包浩
斯建筑方式的灵活度变得更大,而且可以更切合功能上的需求。
顺带一提,其中一个发动包浩斯建筑风格的人是德国的Walter Gropius,随后他移
居至美国并在哈佛大学任教建筑,他其中一名学生便是著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
而Walter Gropius所倡议的实用主义 (Form follow Function) 虽然未必成为建筑
界的主流,但是的确影响了建筑界数十年,直至去到解构主义的兴起而出现了改变。
香港到底有多少包浩斯式的建筑呢?
据我所知,应该就只有中环街市和湾仔街市两
座建筑物的,因此中环街市对香港建筑史来说是相当珍贵。
不过,可惜的是实用主义的建筑并不美观,在都市中绝不起眼,因此在市民心中保
留的价值不高,而且中环街市到现在为止还未找到什么新的功能,所以如果只为保
育而保育的话,的确欠缺说服力。因为市民不会毅然放弃80亿,而换来一座长期空
置的历史建筑,一座空置的历史建筑物只是都市中的巨型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