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重要的资产 - 维多利亚港 (填海篇)

标签:
香港维多利亚港填海太古城黄埔 |
分类: 建筑游记-香港/澳門 |
http://archtraveler.com/wp-content/uploads/2014/02/6UU.1OYgAce242gMtZ4s_w.jpg-
今日开始讲维港两岸较为复杂的建筑, 在讲皇后、天星之前,先要讲一讲填海, 这亦是我首次以都市规划的角度来讲建筑, 希望大家喜欢.
记起2004年保护维港协会向高等法院申请司法覆核, 反对中环、湾仔的填海工程因而闹至满城风雨. 之后, 在2007年, “本土行动”再次为皇后、天星的保育问题而与政府对薄公堂. 最后, 虽然只有保护维港协会在湾仔的填海工程是成功争取政府改变原有计划, 其他的诉讼都败诉,但已足够影响香港人对都市规划的态度。
讲回头,我先从第一点开始剖析维港填海是对与错, 究竟是政府漠视民意, 还是有些人多此一举?
到底从历史以来维港填了多少?
维港在过往100年来,填海工程是不绝的. 大家从小到大都知道, 香港山多地少,只有20%的土地是平地, 如果不移山填海的话是根本不足够让700多万人生活的.
究竟原有的海岸线在那里呢?
现在的香港比较难找到原有的海岸线的迹象, 但有三个地方是很明显的, 如果我没有错的话:
http://archtraveler.com/wp-content/uploads/2014/02/XfyB9MCpNTVINV55M.mG6A.jpg-
第一个, 是在湾仔集成大厦(CCWu building)旁的篮球场便是有一条小楼梯, 蓝球场上的墙便是以往的海岸线上的防波墙的位置, 相信现在的墙不是原先的防波墙但位置应该相近. 蓝球场的位置原先应该是沙滩, 即香港最原先的海岸. 之后陆续发展, 该处成为以往殡仪业的集中地, 现在天乐里一带好像还有一间长生店,蓝球场旁的一条小楼梯, 以往是运送棺木的一个重要通道.
(另外,根据网友飞马提供的资料,湾仔的电车路轨都是填海得来,差不多湾仔道与皇后大道东就是最早的海岸线,和合中心对面的厦门街就是昔日的码头位置。沿着皇后大道东向西走,见到的洪圣古庙就是以前渔民在海岸兴建的,来保佑他们出海平安。现在洪圣古庙对面竖立着旧日海岸的标志牌。位于铜锣湾的中央图书馆的地方也是填海得来。)
http://archtraveler.com/wp-content/uploads/2014/02/DicxWA2eauIIrAZVv_KExQ.jpg-
第二个, 就应该是电气道中的前政府物料供应处旁的一座英式建筑, 亦即是Newton Hotel 对面的一座旧建筑, 这原是皇家游艇会的会所, 该处原是让船只停泊的地方, 陆地的边沿大约在英皇道的一带. 现在的英皇道是填海和拆走部份宝马山的山脚而得回来的, 所以大家可以见到炮台山港铁站旁是有一道高高的墙,其实这便是原有的宝马山的山脚范围, 亦因为这个原因英皇道两旁的建筑, 只有在平地和高高的宝马山之上.
第三个是大古城, 大古城原为大古船坞, 在大古城中心连接筲箕湾道的一边(即康怡的一边)是特别高,该处原是山脚的范围, 就是因为大古城的发展而把山脚变成一道高高的墙.
简单来说, 香港的电车路大约便是香港岛原有的海岸线. 所以, 维多利亚公园都是填海得回来的, 维多利亚公园原先是铜锣湾避风塘. 填海后, 艇户都到岸上一带继续生活,所以在谢菲道、鹅颈桥一带有这么多的避风塘抄蟹餐馆便原是在铜锣湾避风塘上的艇户.
到九龙这一边, 填海工程更加励害, 接近整个启德机场、九龙城、黄埔一带都是填海回来的, 黄埔原为黄埔船坞, 所以现在黄埔的其中一个商场是成一艘船的形状.
西九龙的一边应该是由弥敦道至长沙弯道对出的一带都是填海回来的土地, 应该连半岛酒店、九龙公园都不是原有的海岸线, 比较明显的标记应该是在荔枝角道上荔桥前,即升悦居一带应该还有泰和船厂(不肯定船厂名称)的部份遗址, 现在这招牌应该还在这处, 这应该是原先的海岸线.
究竟香港是填了多少面积? 历史以来大约是3,600公顷.
明天讲收入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