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书《时代的低语:当代文学对话录》简介、目录、推荐、后记

(2020-03-06 08:59:20)
标签:

文化

分类: 书评文论

新书《时代的低语:当代文学对话录》简介、目录、推荐、后记

荟萃国内外16位文学名家,探索创作的另一种可能,重拾文学对生活的意义

 

【基本信息】

书名:时代的低语:当代文学对话录

类别:文学·思想

作者:傅小平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新华先锋

定价:88.00

开本:16

页数:396

ISBN: 9787561396995

上市时间:20203

 

【作品导读】

作者在书中以访谈的形式汇聚了当代国内外最有代表性的文学大家、学者、思想家,例如作品在国内外屡获大奖的文学大家贾平凹,著名翻译家郑克鲁,被誉为“70后作家的光荣的徐则臣,被北岛誉为最优秀的汉语小说家之一的阿乙……

他们以小说家、文学评论家、诗人、思想家的身份解读他们自己的作品,又从其作品切入这个时代与社会,谈理想谈人生,谈艺术,谈文学创作。作者以其深刻的阅读体验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向他们提出了问题,访谈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不拘一格,坦诚且随意、充满激情,让读者得以一窥这些作家丰富的内心世界,引发更多的现实思考。

 

【作者简介】

傅小平,1978年生,祖籍浙江磐安。现供职于上海报业集团文学报社。媒体从业十余载,获新闻类、文学类奖项若干。著有对话集《四分之三的沉默》、随笔集《普鲁斯特的凝视》。

 

新书《时代的低语:当代文学对话录》简介、目录、推荐、后记

 


【目录】


辑一

贾平凹  写作是需要纯粹的

马  原  遇见历史,遇见诡异神奇

  真是个叫我惊叹不已的造物

范小青  我喜欢深入到肌理细纹的微妙之感

徐小斌  痴迷一切美

 

辑二

韩少功  人工智能来了!谁主宰未来命运

陈思和  有生命力的总归会留下来

郑克鲁  翻译,一门复杂的艺术

赵德明  马尔克斯的时代,应该结束了

 

辑三

徐则臣  故乡就是世界,绕一圈又回来了

   写小说是给人下一场定义 

鲁  敏  我想表达的是无可慰藉的人生迷境

周洁茹  走出来你还是你,只是这个世界都不同了

 

辑四

杰夫·戴尔 老灵魂里住着一个孩子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  再见,芒果街上的小屋

彼得·海斯勒 我只是对观察和描述充满兴趣

托马斯·温茨洛瓦 真正的诗人,有超自然的力量在驱动

蕾拉·斯利玛尼 女性的美在于多种多样的复杂性

后记

 

【名家推荐】

 

傅小平的视野决定了他的深度,而深度又决定了他的力度。接受傅小平的访谈不是一件轻省的事。他用力度炙烤着你,直到你滴下思想的脂油。你惊讶于自己的表述,因为你发现了一个新的自己。这就是傅小平的神奇。

——张翎

 

傅小平能提出有见地的问题,让被采访人畅叙切身体会,分析自己取得的成绩所在和要点。在谈话中组成配合默契的一对,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郑克鲁

 

傅小平是极少数既能在世界文学中谈论好中国文学,又能在中国文学中谈论好世界文学的访谈者之一。傅小平也是极少数既洞明文学创作,又兼擅理论批评的访谈者之一。既然《时代的低语:当代文学对话录》出自傅小平之手,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会是当代中国文学语境中的《巴黎评论作家访谈》。

——徐则臣



新书《时代的低语:当代文学对话录》简介、目录、推荐、后记


后记

 

这原本是我的第三本对话集,因为此前的一本书稿遇到一些波折,意外地改变了出版的序列,也就成了第二本。这是正常不过的事,我无需言明,也完全可以略过不提,之所以提及,是因为一个不大不小的感慨:书的命运其实和人的命运一样,充满了很多偶然性。

我也是在偶然的机缘下做了这些对谈。有时是因为某位作家出了新书,正好对应上了所谓的新闻点,这看似一种设计,但要是你能联想到,他的书为何不早不晚,就在那一刻面世,或许就会觉得这冥冥之中也有着某种偶然性;也有时缘起于一些邀约,我可以选择接受或不接受,既然接受了,我就认定这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还有时是因为偶然的机会,和某位作家谈到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彼此谈得投缘,就继续欣欣然多谈了一些,并记录成了文字;而这个“有时”也可以更为纯粹。比如,你年少的时候,在一个很偶然的情况下,读过某位作家的书,正好多年以后遇见了他,就相约做了这样的对谈,如此更可以把它作为献给“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礼物,不管这一位或几位作家现在的写作是高于或低于你的预期,无可替代的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那些故事,还有他们的书曾陪伴了你在某一时期的成长。无论如何,两个人的对谈,终究不是一个人的独舞,它需要相互的配合,才能有美好的呈现。欣慰于有他们的支持,这本集子部分做到了。

应该说,这本集子延续了某些一贯的“风格”,要说与之前的有什么不同,或许在于多了一点传达“形象”的自觉。以往,我更在意听到受访对象的声音,作者的声音,现在我也希望通过声音“看”到这一个个人的形象,我惊叹于有些人的声音与形象可以如此一致,另一些则会是如此不同。我还希望你能透过同一个人的声音,看到他在不同时刻表现出来的千姿百态。要有不同或许还在于,我多了一点类型上的考虑:大略说来,收入其中的作家,有偏重于思想探索的,有感性理性并重的,有为凸显时代感而归为一类的,有以精湛的译作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生重要影响的,有在国外写出杰出作品堪为我们对照和镜鉴的。他们的丰富多样,也对应着时代的丰富多样。

而在另一层面上,这本集子的不同,还在于随着年龄渐长,我越来越意识到文学不过是一种无能的力量,故而有意无意放低了调门。人往往是这样,更为年轻的时候梦想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也更容易为激昂高亢的声音所吸引和感染。到了一定年纪,却越来越觉得,激昂高亢或许不过是一种虚张声势,在这背后,很可能还隐含了别样的用心和动机,而低语倒是一种更为可贵的品质,它像是某种发自生命深处的涌动的潮汐,也似乎多了点形而上的意味。事实上,作为一个与文学结缘的人,甭管我们的声音是响亮还是微弱,甭管我们在想象中自觉多么了不起,回到现实的层面,我们还是会意识到,我们发出的不过是时代的低语。回到那句老生常谈,我们因为对时代的关切,用各自独特的方式提出了问题,却未必能解决这些问题。而对于文学,我们本该更为看重的是它那种润物细无声的美与力量。譬如,倾盆而下的暴雨落下后,很快就从大地的表面上流掉了,那些“绵绵细雨”却可能长久,或许还能让滋养得以从时代出发,又超越了时代。

感谢我任职的文学报社,这些对话访谈居多以节选的方式,在上面刊发过。如果说进入这家报纸工作,是我生命中的一个偶然。做这一个个对话访谈,也就成了偶然中的必然,这是工作所能给予我的最好的回馈。

感谢新华先锋刘钊,他在微博上留言说想出我的集子,我就感到有些意外。在交流过程中,得知他是一名“90后”的出版人,又不免多了一重意外。我一度以为更为年轻的一代未必喜欢读这样的对话访谈,因为这些文字比较偏重“思想”的展开和呈现,读起来不会是他们想象得那么轻松有趣。所以,能在如他一般的年轻一代里得到一点回响,甚感欣慰。这本集子原定书名为《时间的低语》,也是在他的建议下改了。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多了一些确定性和落地感。

感谢我的妻子紫衣,在对我因整理书稿少了陪伴表示理解的同时,还能善意地提醒我,集子虽说署了我的名,我也不过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我明白这个道理,也梦想着待明日能为自己好好做几件“衣裳”。但至少在做这些对话访谈的当下,我还是希望能尽力把嫁衣做得美好一些,有质地一些,并且也隐隐期望它们能在如水一般流逝的时光里,发出不易消逝的柔和而又坚定的光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