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地理教科书如何成为世界文学名著?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现象 |
当瑞典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受该国人民学校教师协会委托为九年级的孩子们写一部“瑞典的国土和人民的教科书”时,她或许不会料到,这部出版于1906至1907年间最终以《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最新译本名为《尼尔斯骑鹅历险记》)之名闻名于世的“教科书”,会成为一部百余年来畅销不衰的世界文学名著。
诚如该书最新中文版译者、翻译家万之所说,让一个善于用天马行空的想象讲故事的作家去写一部实用性的教材,实在是为难。但实际上,让她来写教材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拉格洛夫曾经读过师范学校,1885年至1895年还在一所女子学校当过老师,很受学生爱戴。就像万之说的,有教学经验的女老师编写教材算是本行,而更重要的是,她当时已经是瑞典的知名作家,也有写作经验,且文笔优美流畅。
确如其言,早在1891年,拉格洛夫就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约斯塔·博尔灵的传说》,一举成名。用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瑞典学院院士谢尔·埃斯普马克的说法,这部作品融合了传奇和现实,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写作方式,我们在马尔克斯那里可以看到,在莫言那里也可以看到。而拉格洛夫显然是一个先行者。凭这部小说成名后,拉格洛夫辞去教职,成为靠写作维持生活的专职作家,连续出版了不少作品,就在“遵命”写教科书的前两年,拉格洛夫还出版了另一部重要著作
以万之的推测,拉格洛夫最终没有放弃是有多种原因的。一方面这是出于她爱国的情怀,不肯放弃一个描写祖国美好事物的机会,另一方面她深知阅读好书的教育意义,希望能为孩子们写出这样一部书。而最重要的原因是,在无从下笔的困境中,她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在那里得到了大自然和乡土风情给她的创作灵感,也回到了自己驾轻就熟的文学想象和故事叙述的道路,回到乡土文学和奇幻现实主义的风格,而没有受到传统的学校教材写法的局限。
当然,从目前已公开的当时拉格洛夫和出版社及教师协会之间的信件来看,出版方对于作者的写法并非没有异议。万之说,出版方一度担心,学生对于故事性的兴趣可能转移他们对知识的重视。光是“旅行记”的书名就完全违反了出版者作为教材出版的初衷,但作者坚持自己的意见,她写道:没有任何书名能掩盖这样的情况,即这本书是一部幻想之作。这部书也可以传达大量不同的知识。好在拉格洛夫的意见得到了尊重和采纳,这部名著最终以现在的面貌和现有的书名问世。万之感慨道,世界上大概没有第二个作家,能把一本中小学教材写得如此引人入胜,让一本教材成为文学经典,甚至为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出了贡献。同时,拉格洛夫也成了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文学院有史以来第一位女院士,并且成为第一位肖像登上瑞典纸币的女性——和
毫无疑问,这部名著能获如此盛誉,和它强调良心、善意、诚信和忠义等能体现“高贵理想主义”的价值观有关,但从根本上说,还是源于其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诚如有评论所言,整部作品充满了奇妙动人的想象力。在拉格洛夫笔下,尼尔斯就像安徒生童话故事中的拇指姑娘,因为魔法变成了拇指小人儿,同时他也获得了人类不具备的特异能力:他不但可以听懂动物语言,还可以和它们交流。凭借着这一本领,小小的尼尔斯和很多动物都成为了好朋友。而在候鸟的帮助下,尼尔斯也学习到了有关瑞典的农业、工业、林业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从不断变化的美丽大自然中得到快乐。尼尔斯的种种冒险都带有一定的童话色彩。
从这个意义上,万之说,《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一直被当作儿童文学来介绍情有可原。“这确实是给孩子们写的书。它的叙述方法也采用的是童话和奇幻文学的形式,整部书就是一个梦幻的故事,好像是一个男孩子做了个长长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个巴掌高的小男孩,能够骑在鹅背上饱览祖国瑞典的山山水水,也经历了风风雨雨和各种危险,又听到了民间的各种传说。”同时,这部名著,也如埃斯普马克所说的是一部教育小说或成长小说,写了一个调皮捣蛋的少年成熟和成长的故事。“他去恶从善的发展,却不用任何道德的说教来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拉格洛夫是迄今唯一一位主要凭儿童文学作品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这是否意味着以后或许还有儿童文学作家能获诺奖?万之表示,过去说,诺奖只是颁给作家,但丘吉尔凭借散文获奖,罗素凭借历史作品获奖,这本身就说明诺奖视野的广阔。过去像鲍勃·迪伦这样的歌手能获奖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但是这竟然发生了。由此可见,并不能排除儿童文学作家获诺奖的可能性,况且很多儿童文学作品都颇能体现诺奖的理想主义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