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换个“花样”发现新生力量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现象 |
岁末年初,各大文学期刊万象争“新”。各式各样的“新”,归结到一点,就是力求发现新的文学生长点。而不同期刊的做法,体现了各自不同的办刊理念。
《花城》杂志的“新”,集中体现在今年新辟的栏目“花城关注”上。该刊主编朱燕玲表示,这两年,同行们都在全力挖掘新人,各大期刊的目光不约而同转向“90后”,毕竟最大的“90后”都已经27岁了,而对一个起步者也需要给予及时的鼓励,但她同时觉得,代际划分虽然操作简单、用意清晰,却不能准确反映当下文学的“新”面貌。“就我们接触到的作品看,‘90后’的创作离理想尚有距离,也与前辈写作者在同年龄段的表现有差距。”
也是在这一点上,何平对《花城》表示特别的赞赏。他说,现在文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1980年代末先锋文学被粗暴地中止,但如果不只把先锋理解成是形式主义的炫技,《花城》正是从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几乎聚集了中国最先锋最具有探索精神的一批作家和文本。“作为写作者,理所应当贡献的应该是不同的现实感受、不同的文学经验、想象和不同的文学形式;作为一个文学期刊,就得设法让这些‘不同’的可能性、多样性和差异性一起浮出地表。”
作为主持人,何平希望通过这个栏目,找到中国当代文学中更具年轻特质和创意态度的写作,以及某些在传统文学视野外野蛮生长的新生力量,来探求文学创作的“边界”以及各种可能性。“我们也将从不同的观察路径出发,去关注和整合我们的写作者,使其碰撞,产生更多的文学反应。”
与此同时,为了给“新生”的文学力量更多的展示空间,克服文学刊物版面有限的问题,朱燕玲表示,杂志还在每位作者的页面,都设置了二维码,让有兴趣的读者扫码进入该作者的空间,阅读到更多作品。随着已投入两三年的“花城多元融合传播运营平台建设项目”的技术搭建工作的完成,它还将链接更丰富的内容。“同样,基于理解年轻人的渴望和对新兴事物的好奇心,我们在2016年增设了一个特约栏目‘新媒介文艺前沿探讨’,不定期推出。今年将对二次元宅文化、爱豆文化等做聚焦解读。”在朱燕玲看来,这些新兴事物虽然看起来离所谓的纯文学有点远,却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庞大的年轻人群体。“文学是人学,文学中人不应该对此强大的潮流视而不见,而应该打开封闭的心态,乐于跨越各种狭隘的分水岭,探究文学实践的各种可能性。”
而“蓝色东欧”和“域外视角”栏目的开辟,在朱燕玲看来,与“花城关注”一样是开放式寻找的结果。“由于出版界长期以来对系统引进东欧文学的欠缺,‘蓝色东欧’成为一个填补出版史空白的项目,自2009年启动至今已出版三十余本,这个图书出版计划的实施,使我们有条件在杂志上重开外国文学栏目。基于同样的开放和求知理念,我们也希望借助‘域外视角’栏目,向中国读者提供不同视野下对文学和文化的观察与解读。”
以朱燕玲的理解,一本文学期刊,则既要有实时性,反映文学界最新创作动态、最新文学流变,提供独家的最新写作成果;又要有丰富性,显示其“杂”的特性,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内容;更要有专业性,它是一个文学写作实验室,社会的知名度、业界的认可度、它在文学史上痕迹的多少,决定了它的品牌优劣。“《花城》历经多任主编,虽风格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在写实和先锋之间切换,由现实主义基调、报告文学主打,到实验色彩渐浓、鼓励文本创新,但无不保持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独立担当的勇气,以期在文学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