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批评:让声音去到天上,成为大声音

(2016-11-05 07:28:14)
标签:

文化

分类: 书评文论

 

按通行的标准,还有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我没写过什么正儿八经的批评文章。要说我写过,那从形态上讲,我写的更偏于媒体批评,属于刚才王春林老师说的多元批评形态里的一部分。另外做得比较多的是对话访谈。这一方面是出于工作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我喜欢阅读、写作,在读的过程中会有一些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我会把它们融入到采访里面。说起来,采访无非是为他人做嫁衣,但或许是我的提问,有些近乎于古已有之的点评,有不少人也把它们归为批评。

       由此想到,读金圣叹、脂砚斋这般的点评本,我们会看到正文与批评融为一体。这倒是提醒了我,实际上写作与批评不见得是我们眼下强调的那样分裂,恰恰相反在根本的文学诉求上,可以说是相一致的。来开会的路上,我在读阿来“山珍三部”里的《蘑菇圈》,巧合的是,刚拿到《上海文化》,一翻就翻到程德培老师写阿来“山珍三部”的评论《文化和自然之境》。之前,也陆陆续续读过程老师一些文章,除了对他思辨性很强的论述感兴趣外,还特别喜欢他引述的文字。他有很好的辨别力,总是能把某些文章或著作里很有意味的句子给摘出来。我翻这篇文章,就读到了几句有意思的话。这里面写道,阿来做过一个演讲《人是出发点,更是目的地》。我没读过阿来的这篇演讲,但喜欢这个题目。我觉得这句话对写作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提醒,因为现在很多作家写小说,特别关注社会表达,给人感觉,他们要做当代社会的书记官,要为时代立言,这些作品通常有很大的时间跨度,要是写当下,会融入很多社会新闻。我觉得这挺好,不好的地方在于,他们关注社会的同时,往往忽略了人本身。

最近,我跟阿乙作了一个对谈,他说,写小说就是对人下一个定义,这个观点对我有启发。我觉得写作不管写什么,出发点和目的地都应该是人,而不是社会、时代或别的什么东西。批评也是这样。首先是人在做批评,是“我”在做批评,做的就该是有“我”的批评,文章里自然会融入“我”的思想和感情,“我”的感受和理解,“我”的立场和判断,这说起来容易。但实际的情况是,我们读到的批评常常是“你”的批评,或是“他”的批评,里面最缺的就是真性情的“我”。另一方面,我们批评的对象是具体可感的作家作品,是活生生的东西。要是把批评当成类似“尸体解剖”这样的事情,是不是想想都很可怕。但你的确经常会读到这样让人敬而远之的批评文章。所以,我们都得提醒自己,无论写作也好,批评也好,都是为了人的写作和批评。

        在程德培老师的文章里,我还读到一句话,是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零零八年度杰出作家奖”给阿来的颁奖词中的一句,说:“声音去到天上就成了大声音,在地上则会面临被淹没和瓦解的命运。”如果做狭义的理解,我觉得这句话提醒我们,不能总是聚焦于地上的事物,有时也要仰望星空,对世间万物有形而上的关怀和理解。因为,要对着地上发声,声音就局限于方寸之地,而对着天空发声,则会有更大的回响。那么,对于当下的写作都不用说什么了,形而下的表达俯拾即是,形而上的关怀确是少见。而像契诃夫那样在形而下的表达里,总能写出形而上的关怀的作家,那就更是少见了。

当然了,我们说的形而上并不是要求作家在写作中说些思想、信仰之类大而空的词汇。我倒是觉得,这主要体现为写作者的修为,要写作者内心里有这个东西,他又有能力表达出来,那小说里、文章里就有了这个东西。要是他的修养没到,即便写出来也恐怕不是那么回事。写批评同样考验作者的修为。举个例子吧,现在说到批评,会说别林斯基或谁谁谁怎么样怎么样。我觉得未必是说别林斯基写得怎么样。老实说,我读过一些书,对别林斯基这个人多少有些了解,但至今也没读过他任何一篇批评文章。我相信很多人,包括做批评的人未必读过。但我们还是会赞赏别林斯基式的批评。原因无他,我们赞赏的是他那种批评的精神。他做的是一种有理想、有信念的批评。相比之下,现在充斥文坛的恐怕更多是充满市侩和市井气息的批评。

当下批评存在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就不需要多说了。我想说的是,唯有有理想、有信念的批评,才会让声音去到天上,成为大声音。在地上,恐怕声音刚说出口就已经被淹没了。回到“写作艺术与文学批评”这个题目,我想说,无论对写作也好,对批评也好。我们都要以人为中心,用我们真实的力量,让人的声音去到天上去,成为大声音。

 

(“写作艺术与文学批评”论坛发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