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让声音去到天上,成为大声音
(2016-11-05 07:28:14)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书评文论 |
按通行的标准,还有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我没写过什么正儿八经的批评文章。要说我写过,那从形态上讲,我写的更偏于媒体批评,属于刚才王春林老师说的多元批评形态里的一部分。另外做得比较多的是对话访谈。这一方面是出于工作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我喜欢阅读、写作,在读的过程中会有一些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我会把它们融入到采访里面。说起来,采访无非是为他人做嫁衣,但或许是我的提问,有些近乎于古已有之的点评,有不少人也把它们归为批评。
最近,我跟阿乙作了一个对谈,他说,写小说就是对人下一个定义,这个观点对我有启发。我觉得写作不管写什么,出发点和目的地都应该是人,而不是社会、时代或别的什么东西。批评也是这样。首先是人在做批评,是“我”在做批评,做的就该是有“我”的批评,文章里自然会融入“我”的思想和感情,“我”的感受和理解,“我”的立场和判断,这说起来容易。但实际的情况是,我们读到的批评常常是“你”的批评,或是“他”的批评,里面最缺的就是真性情的“我”。另一方面,我们批评的对象是具体可感的作家作品,是活生生的东西。要是把批评当成类似“尸体解剖”这样的事情,是不是想想都很可怕。但你的确经常会读到这样让人敬而远之的批评文章。所以,我们都得提醒自己,无论写作也好,批评也好,都是为了人的写作和批评。
当然了,我们说的形而上并不是要求作家在写作中说些思想、信仰之类大而空的词汇。我倒是觉得,这主要体现为写作者的修为,要写作者内心里有这个东西,他又有能力表达出来,那小说里、文章里就有了这个东西。要是他的修养没到,即便写出来也恐怕不是那么回事。写批评同样考验作者的修为。举个例子吧,现在说到批评,会说别林斯基或谁谁谁怎么样怎么样。我觉得未必是说别林斯基写得怎么样。老实说,我读过一些书,对别林斯基这个人多少有些了解,但至今也没读过他任何一篇批评文章。我相信很多人,包括做批评的人未必读过。但我们还是会赞赏别林斯基式的批评。原因无他,我们赞赏的是他那种批评的精神。他做的是一种有理想、有信念的批评。相比之下,现在充斥文坛的恐怕更多是充满市侩和市井气息的批评。
当下批评存在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就不需要多说了。我想说的是,唯有有理想、有信念的批评,才会让声音去到天上,成为大声音。在地上,恐怕声音刚说出口就已经被淹没了。回到“写作艺术与文学批评”这个题目,我想说,无论对写作也好,对批评也好。我们都要以人为中心,用我们真实的力量,让人的声音去到天上去,成为大声音。
(“写作艺术与文学批评”论坛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