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篇小说:不因时代表达湮没了具体的人

(2016-10-16 17:57:09)
标签:

文化

分类: 书评文论

长篇小说:不因时代表达湮没了具体的人

谈长篇小说,我自觉有点尴尬。我平常一般根据采访的需要阅读,一年下来,认真读过的本年度国产的长篇也就那么几部,所以很难对长篇小说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有一个整体的、纵横的观照。还有,我在媒体工作,主要做采访报道,但一直没放下写作的念想,这两年也在试着写一部长篇,因为各种原因,到现在也只是写到中途,所以套用有作家的说法,我依然在黑暗的隧道里行进,还没见到光亮,也就不宜分享从黑暗到光亮的过程及经验。

但既然要谈,我就结合自己有限的阅读谈一点感想。我总的一个感觉是,眼下作家们普遍有一种表达时代,把握时代,或说是为时代下定义、做注解的焦虑。所以就我读到的几部长篇而言,要不就有一个大的时间跨度,从解放前写到解放后,到土改写到文革,再到当下,纵横几十年,洋洋洒洒,有着巨大的容量。要不就是截取当下的某一个时间段,串联起很多的新闻事件,所谓正面强攻我们的时代。而且这些长篇多少在文体上有自己的考量,会综合多种元素,多种表达手法。所以,读这些长篇,不说获得的信息量能超过新闻,但信息量的确是很丰富的。因为使用了文学的手段,这些长篇会更有可读性,相比新闻作品,也可能会更为流传久远。我想待到五十年、一百年以后,只要回过头来读读这些小说,也许就会对我们的时代有一个比较全面、丰富的了解。这就像恩格斯赞赏巴尔扎克说的,从他的小说里,能得到比从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的著作里得到的多得多的东西。这当然很重要,其重要性体现在作家立志做时代的书记官,让他们的小说发挥记录时代的作用。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试想对于世界范围内的普通读者来说,我们之所以现在还要读巴尔扎克,并不是因为他写了他那个时代,我们读他,也不是因为对那个时代感兴趣,而是因为他塑造了葛朗台、高老头、拉斯蒂涅等独特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而通过这些人物素描,我们或许比通过其他反映那个时代风貌的书籍,更能具体可感地理解那个时代。

从这一点上看,文学的要义还在于写人。一部作品,长篇也好,中短篇也好,衡量它是否成功,一方面在于形式的探索,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决定因素,还是在于其对人心有没有深入的开掘,对人性有没有新的发现。当然,写好人有赖于一些素材,就像现在很多小说都会借助一些新闻事件。这其实并不是当下作家的新发现。打个比方,很多经典小说,像司汤达的《红与黑》,托尔斯泰的《复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还有像诺曼·梅勒的《夜幕下的大军》《刽子手之歌》等等,都是取材于当时发生的新闻事件。但这些作家没有玩现在很多作家都在玩的新闻串烧,而是通过切入一个事件,写出了一个恢宏阔大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那个时代最为鲜明的印记,最为强有力的回响。从这个角度看,我怀疑我们眼下很多作家写作,惯于为时代做注解,在小说中容纳很大的跨度,很多的事件,等等。极而言之,是把小说往大里写,很有可能是出于他们写作的惰性,或是缺乏从小处往深处开掘的能力。

说到这里,我想,时代与人之间存在一个大与小的对应关系。在我看来,当下作家比较多地通过写时代去写人,重心却落在表现时代上。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从一个个具体的人,走向大的时代。也就是说,我们要记住,站在小说前景里的,应该是人,也永远是人,而不是让时代湮没了具体的人,时代只是人的背景。而既然人是处于某个时代里的人,与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写好了人,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时代有了很好的表达。这就好比,从一个小小的生物切片里,我们都能见出一个丰富而完整的世界。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写作同样如此。

 

(第二届中国长篇小说高峰论坛发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