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风筝的人》:小说依然有着改变现实的力量

(2016-10-16 17:11:04)
标签:

文化

分类: 书评文论

          《追风筝的人》:小说依然有着改变现实的力量

 

一部出版当年即创造畅销奇迹,且在十年间仅中文版就销售超过500万册的小说,还有什么可“推荐”的呢?但我之所以还要提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这部《追风筝的人》,是因为它用十多年的时间证明:即使是在文学边缘化的当下,小说也并不只是“纸上谈兵”,或只能停留于“提高人的生活品质”、“改变人的心灵或灵魂”之类的泛泛之论,而是依然有着改变现实的力量。

当然,《追风筝的人》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曾扮演类似《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样看似不可复制的角色。这部被后世奉为典范的小说激励了“废奴运动”,也把美国内战“搬”上了历史舞台,以至于林肯总统接见作者斯托夫人时,戏谑地称她“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追风筝的人》虽然写到阿富汗战争,却与之没有直接的关系,它所产生的影响,就如胡赛尼在该书十周年纪念版前言中所说,身为阿富汗人,他很荣幸听到读者说,这本书让阿富汗在他们心目中变成一个真实的地方。阿富汗不再仅仅是托拉博拉的洞穴、罂粟田和本·拉登。“有些读者告诉我,因为这本书,他们对阿富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今在他们看来,我的祖国不再仅仅是一片连年征战不息的悲惨之地;这真是莫大的荣幸。”

某种意义上说,这份荣幸不只属于胡赛尼,也属于路易吉·巴尔代利这样的摄影师。过去二十年间,这位意大利人数次前往战乱频仍的阿富汗,用他的镜头记录下了战火中的阿富汗与普通人的照片。这些珍贵的照片也收入了此次由世纪文景推出的《追风筝的人》十周年珍藏纪念版别册。巴尔代利还特别为中国读者撰写长文,回忆了他的数次阿富汗之旅。自然,他也是追风筝的人》的忠实读者。在他的感受里,这本书让他重新闻到、感受到阿富汗的气味和颜色,让他仿佛又阿富汗马路上的尘土。“这里的人谦虚、怀着无比的自豪和高尚。哪怕他们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他们内心的强大力量,一直震撼着我。”

毫无疑问,胡赛尼的内心也蕴含了这种强大的力量。也正是他内心的某种信念,驱使他写出这部小说,从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改变了人们对阿富汗这个国家所持有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这是胡赛尼在20013 月开始创作这部小说时所不曾想到的,他实际上只是想给自己讲一个构思已久的故事,故事中有两个男孩,其中一个内心挣扎,在情感和道德上不知何去何从,另一个纯洁忠诚,天生善良而正直。“我知道这两个孩子的友谊注定不会长久,而他们的分道扬镳将会极大地影响各自的生活。两人因何如此,何以如此,是促使我写完这个故事的动力。反正我知道必须把它写出来,但那时我以为是为自己而写的。”

当看到这本书出版后在世界各地引起极大反响,可想而知胡赛尼会感到怎样的震惊。从中国、印度、南非、特拉维夫、悉尼、伦敦到阿肯色州,都有读者向他表达他们的喜爱,这些信让他喜出望外。许多读者想要捐钱给阿富汗,有些甚至想收养阿富汗孤儿。正是从这些信件中,胡赛尼发现小说有一种将人们团结起来的特殊能力,也发现人心其实是相通的,我们都会感到羞耻、内疚和懊悔,都向往友谊和爱情,也都愿意原谅别人和追求自我救赎。

这何尝不是胡赛尼发自内心的慨叹。他的童年和小说里的阿米尔有许多相似之处,小说前三分之二就是根据他与家人先后在阿富汗和加州的经历而写就的。1965年,胡赛尼出生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上世纪八十年代,胡赛尼十五岁时,全家移民到美国。在移民之前,他的父母都有各自的事业,他的父亲是外交官,母亲是一学校的副校长。到了美国之后,父亲只能做安保工作,母亲则是餐厅的服务员。移民对于他们来说,相当于重塑了自我自尊,他们花了很长时间适应这样的改变。而胡赛尼那时处于敏感的青期,美国对他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他花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来适应。况且当时胡赛尼一家经济情况比较差,一直通过社会福利维持生活。胡赛尼说,“当我们在美国经历困难时,全世界有数百万的人们也在经历困难,住在难民营,受到战争的威胁。有这样的经历,也让我们明白自己的处境还算幸运,也更好帮助我们适应新环境 。”

为适应新环境,胡赛尼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正是家庭的困难让他决定要学医养家。做为一个作家,他没有像很多人想象得那样,不喜欢医生这份工作。只是开始写作后,他的病人每次跟他预约看诊时都不谈他病情,只谈哈桑和阿米尔的故事。病人一直谈书,促使他决定放弃医生这个职业,专心写作。但无论是身为作家还是作为一名医生,也无论是做出何种选择,胡赛尼都没有怨恨,而是满怀感恩之情。他的海外版权经纪人,同时也是他的至交好友钱德勒·克劳福德表示,胡赛尼从不把读者们用他们的业余时间阅读他的作品看作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他对于读者的热爱和支持总是显得非常谦虚,并且总是心怀感恩。

事实上,胡赛尼正是怀着这种谦卑的心,此后又写下了《灿烂千阳》《群山回唱》。与写《追风筝的人》时不同的是,胡赛尼有了更多创作的自觉,他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2006年,因其作品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胡赛尼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并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在上海书展期间举行的“《追风筝的人》十年分享会”上,钱德勒表示,胡赛尼和他的妻子还创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她特别展示了一些由住在巴基斯坦难民营的阿富汗妇女制作的手工艺品,这些工艺品由胡赛尼基金会代售,其收益全部用于改善阿富汗难民的生活。基金会最近的项目是帮助阿富汗母亲和婴儿的项目,因为阿富汗医疗条件不好,没有保温箱,经常有婴儿夭折。保温箱的费用每天是2美金,但对阿富汗当地人来说是非常大的一笔支出。这个资助项目除了提供保温箱之外,还培训女产师、护士,帮助他们提高医疗水平。

对胡赛尼来说,创办基金会自然是希望通过它使祖国变得更好。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因为,通过创作,他更加明白自己和这片古老的土地血脉相连。20033月,《追风筝的人》已经校对完毕、下厂印刷,胡赛尼时隔二十七年第一次重返喀布尔。但他却觉得自己在这次还乡之前,便已写下了主角阿米尔返回阿富汗的情节。阿米尔说:“我曾以为我忘了这片土地。但是我没忘……也许阿富汗也没有把我遗忘。” 胡赛尼同样如此。他不仅没有忘了阿富汗,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以自己的身体力行造福于阿富汗。他用自己创作证明了,小说依然有着改变现实的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