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访谈札记·在建筑中发现梦想

(2014-12-18 20:34:35)
标签:

文化

分类: 书评文论

访谈札记·在建筑中发现梦想

说来我这个外行也读过几本谈建筑的书,纯粹是出于兴趣。但这些书,都不是建筑家写的。对于建筑家来说,一栋栋他们设计的建筑就是他们最好的作品,所有的表达都在里面了。但建筑家安藤忠雄不一样,他从人文的角度和读者一起来分享建筑、理解建筑。

有段话,我读了特别有触动。他说,建筑是提供给社会大众使用的物体,能对人的精神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在他的理解里,建筑是能够被一般人所理解并产生共鸣,同时又能超越一般人的想象,这样的创造才能被称为建筑,做出这样的建筑的才是真正的建筑家。他还说,好的建筑家应该是向外的而不是对内的,我们有责任让公众了解建筑背后丰厚的意义。

 

  

读《在建筑中发现梦想》,你会发现安藤真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甚至可以说他是诗人。比如,他挑选客户和项目,就有一个内在的挑选标准和条件。他的一个标准,是看这个业主是否有梦想,年轻的时候是否为了这个梦想也奋斗过。建筑家就是建筑家,我们很多设计建筑的人最不喜欢的,恐怕就是业主提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要求,如果要求实在是出格,他就会想你不是存心在刁难我吗,这怎么可能做到?安藤的思维不一样,他会在不可能中发现可能。对他来说,做一个建筑,其实都是一次发现,一个突破。他从来没有受过正规的建筑教育,却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建筑家,他把常人看起来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给做到了。

 

 访谈札记·在建筑中发现梦想
    水之教堂

 

这本书读下来,有一个词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对话”。安藤说到建筑要与人、自然,与城市记忆发生对话,与场所、历史、社会等现代理论进行“对话”,与绘画、文学、雕刻等其他门类的艺术对话,还要与客户、承包工程的建设公司,与政府对话。安藤就是在这样一种对话关系中来理解建筑的。

我觉得这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住在你设计的这栋建筑里的人产生对话关系。印象特别深的是,书里面谈到巴黎的建筑,提到巴黎的居住环境,几乎所有人都是住在被称为公寓的集合住宅里,居住的方式非常特殊。一楼住着管理员,二三楼富裕的中产阶级进驻。四五楼是学生,或是在附近的劳工,也就是较低阶层族群的生活之地。因为有了这样混合居住的文化,才能在每条街道上都培养出人情味浓厚的居民共同体。所以,巴黎不排外,它是真正的海纳百川,也因为有了这样的胸怀和气度,才成就了“艺术之都”的美名。

但我们的情况很不一样,富人住高档小区,小康家庭住中低档小区,穷人住棚户区,或是经济适用房。各阶层之间完全是分离的,区分特别明显,更谈不上不同阶层的人,相互之间日常生活当中有什么交流。还有,现在这种单门独户的房间格局,也使得大家各尽各的门,门一关邻居之间也是老死不相往来。

所以,现在一些老上海人,就特别向往以前老弄堂的生活,石库门的生活,因为那时人与人关系,不像现在这么疏远。按理说,建筑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活。建筑师不只是造房子的,还是为人们提供生活方式的,通过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让他们住的更舒服。但眼下恐怕没有达到这个目标,相反就像安藤说的,在社会向信息化发展的现代,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正在快速丧失,让人感到社会整体被一种无法形容的不安所包围。

 

访谈札记·在建筑中发现梦想
光之教堂
 
 

 

 

安藤说,所谓的建筑,是设计者个人的展演,同时也是社会性的存在。很多时候,一栋建筑最后设计成什么样,恐怕不是建筑师能说了算的,因为他们一方面要听客户的,听政府的,另外一面,要听资本家的。这当中,可能最不受待见的可能就是设计师。

几年前采访过一位建筑评论家,也是著名的学者、翻译家叶廷芳。他就很感慨,说在中国,建筑师没地位。在历史上,建筑师都是无名的工匠。你比如说,我们有座建筑要竣工了,在竣工仪式上,从来都只有官员出来剪彩。我们连这建筑是谁施工的,都不知道。国外可不是这样,他们首先要请建筑师出来亮相。

 

  

生活在上海这个大都市里,我们会有很多不满,在这个城市里,你很多时候感觉不到主人翁的幸福感。安藤的这本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城市的景象。他说,如果要让城市成为一个舒适又充满魅力且让人可以找到梦想的的地方,就必须要有优秀的指导者为城市规划良好的机能秩序,也需要人们具备将城市作为共同体来建设的公共意识城市。

以这两点来衡量,上海恐怕都不达标,首先上海的整体格局不是那么有规划。华裔设计师贝聿铭就批评陆家嘴地区的设计缺乏宏观性,只是一栋又一栋的“金茂大厦”,要那是一个有大厦、有住宅、有学校、有博物馆的综合社区,浦东就会更有生命力。安藤的这本书里,就举例举到了19世纪奥斯曼的巴黎重建。这次重建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当时的巴黎政府希望城市真正活性化,巴黎市民也接受国家观点,具备“在城市中生活”的高度自觉。

对比一下,可能上海市民更具备“在城市中工作”的高度自觉。但工作说到底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所以我特别喜欢这种“在城市中生活”的理念。

 

 

 

现在城市在大规模的扩张,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碰到改造老建筑的问题。安藤在这本书里提到了这个问题,其中写到的一句话很有意思。他说,城市文化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作为人们共有的原始记忆,超越时代流传下去。要培养城市文化并不是单纯地把旧事物毁坏后拿新的事物代替,要懂得保存才能获得真正的丰富性。要在一块土地上建造新的建筑,就应该要采取某种方式来对应这块土地原有的多元价值观所累积的“场域记忆”。因为新与旧之间的对话,能让场域活性化并带给城市空间深度。

所以,谈到保护老建筑,仅仅是保护是不够的,还要想到怎样让旧建筑在城市化进程中重生,让老建筑承载的城市记忆在当下活化起来。

 

 访谈札记·在建筑中发现梦想
     风之教堂

 

在安藤的设计生涯中,有一个颇具典范性的例子,就是他在直岛建了一座现代美术馆。这个直岛是一座离岛,交通很不便利,自然环境荒芜,人口流失严重。但现在成了闻名世界的文化圣地。因为什么,就因为安藤建了这个美术馆,改变了直岛的整个生态。一个小岛,就因为这样一个公共建筑重生了。但我们经常做的是相反的事,一个公共建筑拔起而起,常常是打乱了原有的生态,把一个活生生的地方搞得失去了本来应有的生计与活力。

 

访谈札记·在建筑中发现梦想
    直岛美术馆外景

 

 

我自己有一个困惑,我们中国人,对所谓创新的判断是极为缺乏自信的。所以你会疑惑,中国人自己的艺术审美判断到哪里去了,自己的建筑自信到哪里去了,是不是非得人家外国人赞许,我们才能肯定一些艺术创新呢?至少在安藤这本书里,没看见日本的环境这么恶劣。比如他早期设计的住吉长屋,也面对一些争议,但也有很多客户,还有观众表示理解。你有时简直会怀疑,中国没有很好的建筑师,是不是跟这样一种缺乏包容和创新的环境有关。

 

 

 

安藤忠雄在中国也设计了很多建筑。他对中国也很友好,也经常来中国演讲。但他也说过一句很刺激中国人的话,中国建筑再过五十年仍达不到一流。”但实际的情况是,中国的建筑,有很多连基本品质都没法保证,又谈什么美学创新,还有艺术性呢?

 

 

 

从这本书里,我也了解到安藤的很多建筑,都用的很简单的清水混凝土。他说到为什么用清水混凝土,有很多原因。因为混凝土是20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材料之一,而且价格特别低廉。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安藤看来,混凝土的表面肌理质感同用纸和木建成的日本传统建筑的表面触感很相近,同时它又非常具有现代感。

这句话对我有很大的触动,因为安藤的建筑,虽然很现代,但它融合了日本建筑的传统。但我们在自己国家的很多现代建筑里,已经找不到中国元素了。应该说,一个丢失自己传统的国家,无论是建筑,还是艺术,等等方面,都是不太可能获得很大成功的。那建筑该如何融合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如何从自己国家的建筑文化中汲取养分呢?

 

 访谈札记·在建筑中发现梦想
 大阪飞鸟博物馆

 

书里还谈到了教育问题。安藤提到建筑家格罗皮乌斯创立的造型艺术学校包豪斯,还特别提到了建筑家赖特创立的塔里埃森,这是赖特的住所,工作室,同时也是学校。这个学校很特别,它不只是让学生接受建筑教育或参加设计活动,他还让他们参与农耕、煮饭、打扫及施工,通过这样通盘经营人生的方式来培养整体人格的教育,培育出许多卓越的建筑家。因为它的教育理念是,如果没办法独立生活,又怎么有办法建造出承担人类精神与肉体的建筑。这样的教育理念,归结为一句话就是“生活即建筑”。

 

 

 

安藤特别为上世纪20年代兴起于欧洲的前卫艺术运动所吸引。那个时候,各个表现领域绝不固步自封,经常跨界彼此相互给予,不断尝试更新颖,更丰富的表现。因为在安藤看来,创作者们接受各种事物的影响,累积越多与文学、绘画、雕刻其他领域交流的对话,作品也就越有深度。我不是很了解现在建筑教育的情况,当然总体上看,现在无论学校里,还是社会上,都分工越来越细化。但多一些跨界的交流,多懂一些其他领域的事物,对搞好建筑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现在建筑系的学生画设计图,大多用的电脑,而不是手绘。对这样一种方式,安藤在书里有批评的。他说,建筑应该将人们的生活感受作为基础的经验主义方式来进行思考。与计算机的交流越是理所当然,与计算机对立的人的身体性、真实生活的现实感,甚至是创作者本身的想法,就越有可能从建筑中消失。他还质问道: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作为媒介,而在不抱着任何思想与感情的条件叠合下建造的建筑,是否真能有鼓动人类精神与灵魂的说服力,令人不得不心存疑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