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主义”主题下,“表现”中国画坛的艺术追求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现象 |
珂勒惠支“来”了。这位上世纪30年代因鲁迅引进介绍,深刻影响了中国艺术界,且为中国读者熟识的德国早期表现主义艺术家,日前“来”到了中华艺术宫。这里举行的《我的孩子,春天来了——德国绘画大师珂勒惠支作品展》上展出了她的40余幅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这些表现主义画作,可谓画家个人经历的“表现”。1914年,珂勒惠支最小的儿子彼得在一战的战场上不幸牺牲。次年4月11日,她在日记中以无声的慨叹记录下一位母亲丧子后的切肤之痛。这场意外降临的悲剧成了她创作的灵感来源。从此,她的艺术开始服务于社会各个阶层。在多产的艺术生涯中,珂勒惠支总共创作了270余幅铜版画、木版画和石版画,这些作品曾经在艺术家生活的时代向大众诉说着母性的声音,时至今日这种诉说依然感人至深。
事实上,这只是此次题为《同行——2014美术馆联合展》展览的其中一个主题。在此次展览的七大展出中,全球表现主义首次齐聚一堂,堪称“七展齐发,谁与争锋”的大手笔。相应地,展览在布局上也体现了中西综合的特点,观众可以先参观完0米层的“中国新表现:1980-2014特别邀请展”等3场国内展,然后登上5米层参观“厄瓜多尔绘画大师奥斯瓦尔多·瓜亚萨明画展”等3场国内展,最后回到0米层,参观“20世纪60年代起的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展”。
此次展览“同行”的主题,以及特殊的安排,也包含了主办方深层的用意。上海中华艺术宫馆长,同时也作为该展览总顾问的施大畏提到:“把我们的表现主义放到国际语境中,不是在自娱自乐,而是通过其表现出的正能量来体现我们的文化品质,要让老百姓看到我们对自身文化的一种自信和自觉。” 同时,在“表现主义”的主题下,东西方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似乎更加容易把握,而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表明中国艺坛坚守绘画及其特色的精神品质。
而此次选择表现主义绘画参展,一方面是因为作为第一个“全球性”的艺术流派,表现主义绘画在中国也有出色的表现。这一潮流90年前就能在林风眠等艺术家身上追索到痕迹,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表现主义绘画在青年艺者那里得到响应,并迅速变为反叛性的思想征候。“表现性绘画作为一种精神风气,始终荡漾在所有变革性的激情波澜之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如是说。
另一方面,正如有评论指出,相比其他艺术流派,强调艺术家的主观感受的表现主义绘画也更适合普通大众观看,因为这些作品源自生活,大胆自由,充满艺术家对世界的主观感受。艺术家隐藏在作品中的感受很容易与观众自身的情感体验引发共鸣。“如此一来,观众也能跟艺术家‘同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