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印刷”成热门话题,图书绝版现象将成为历史?
(2014-07-04 08:27:11)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现象 |
这一切有赖于新技术的引进。以上海为例,今年年初,作为当纳利在中国的第八家工厂,当纳利(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式在上海金山区开业,引入了亚洲第一条4色连续纸喷墨数码印刷和连线裁切堆叠设备,就为推动按需出版印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由当纳利开发的B2C电子商务网站也将于今年年底推出试运行,扩大按需印刷生产线以实现规模化的生产能力,整合供应链资源,实现业务流程全数字信息化管理,建成中国最大的综合性按需印刷服务平台。
于7月3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的本届印刷周就特别推出按需印刷专区。该展区展示当纳利网上订单、一本起印的图书按需印刷新型商业模式;展示多本期刊、多本图书数字资产重新整合,先订单、再印刷的按需印刷;展示具有增值功效的本性化按需印刷。为了让观众亲自体验“一本起印”的快捷服务,每位进入展区的观众都可以在展区提供的100多本图书目录中免费挑选一本图书,无论用手机扫描图书上的二维码,还是点击现场的平板电脑,都可以直接对选中的图书下单。
作为一种新的印刷方式,按需印刷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说传统印刷出版行业最头疼的库存问题,按需印刷的顺利开展,也需要充分的出版资源作为支撑,当纳利(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就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携手开展按需出版印刷。另外,该公司在国内有7家工厂,还有50多家长期稳定的印刷服务供应商,其服务对象涵盖出版社、发行商、印刷厂、消费者等全产业链,服务内容通常包括订单、生产、结算、物流全流程。有了这些配套服务,才使得按需印刷成为可能。
很显然,任何一项印刷领域的技术推广,都需要整个印刷产业链的及时跟进。也因为此,周建平强调,本届印刷周特别突出三大功能。第一、打造印刷交易平台,鼓励我国印刷企业大胆“走出去”,努力承接境外业务;同时,让更多的国内印刷业务流向国家印刷示范企业和特色企业,推动中国印刷业的集约化发展。第二、提供与上、下游产业链对接、交流的平台,让上游制造业了解印刷业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也让印刷企业更好地了解上游制造业的需求。第三、引领行业发展,树立行业内产业链创新转型发展的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