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出版:网络文学高下优劣评判的分界线?
(2014-05-31 06:34:58)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现象 |
网络文学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一个悖论:无论网络文学作家在网上怎么风生水起,他们都期待着自己的作品,最终能走到线下出版。某种意义上,他们的作品能否在线下出版,并且同样赚得很高的人气,已经成了网络文学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线上创作到落地成书,也意味着网络文学作家的创作,获得了更高意义上的认可。
有“网络金庸”之称的网络文学作家真邪,创作被誉为“仙侠小说巅峰巨作”的《劫修传》的过程,就有一定的代表性。这部仙侠小说,讲述大罗金仙被贬谪凡间,经历九世轮回,终于重返仙班的故事,一经发布即火爆网络,全网粉丝3300万,累计点击高达5亿次。日前,百度文学与北京儒意欣欣图书联合出版了《劫修传》的实体书。
真邪曾是一个传统文学阵营里的作家。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也是写好一部作品后再等着出版。那段过程,在他看来是一种煎熬。“我一直都是在某种被迫的情景下写作,因为一部书想要出版,必然要迎合出版商的口味,不幸的是,出版商的看法总与我大相径庭,这使得过往的写作只是一种谋生的生段,有一段时间,我甚至觉得,所谓作者,不过是‘文妓’罢了。”此后,他下决心摆脱出版商,开始网文创作。“那就是完全由心而发,因此写作的历程是相当愉快的。”
在真邪看来,与传统出版的闭门造车不同,在线写作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在线写作可以与读者及时的互动,《劫修传》的读者看得认真,也促使我写的认真,否则必有反弹之声,这种互动及时的纠正了我种种的错误,可以说,《劫修传》一书其实变成了共同创作。”而从网络再回归到实体,其意义又有很大的不同。真邪表示,以往的实体书只是经过了少部分人的认可,也许不需要花太多的力气,可必然会因为审稿及作者的眼光所限,造成种种缺失。“而以实体书呈现的《劫修传》,算是经过了最苛刻的审核,对其出版的前景,就没那么忐忑了。”
他所说的“审核”,某种意义上是新的遴选模式的一个代指。以评论家庄庸的理解,同选秀节目一样,网络文学作品的出版,必然经历了“大众群选化”的过程。“通过网民大众的阅读、点击、跟帖、投票、收藏、转载、VIP阅读购买等迅速积累人气,网络文学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大众评审式’的遴选模式,而这种人气就牢牢抓住了出版商的心。”在庄庸看来,所以,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已经打破了传统的“经典化路线”,其主要“评委”变成了“网民评审”,在这样的情况下,其评判标准就会更加地“亲民化”。“所谓‘不破不立’,网络文学的‘被经典化’机制,制造出了迥异于传统文学评论的思路、方法和逻辑。”
当然这样的遴选模式依然有其弊端。江苏作家陈武表示,他一度试图联络出版社策划一套“网络文学十年精选”书系,但期间碰到的种种问题,使得这一计划不得不搁浅。“即使是那些被网民叫好的网络文学作品,依然显得非常粗糙。叙事拖沓,语言很水,成语滥用,人物形象不够丰满,故事情节重复或是前后矛盾,编辑起来特别困难。我也做过一番市场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很多网民追着阅读某部走红的网络小说,但被问到等到出了书以后,他们买不买?有不少网民表示不会购买,理由是这样的书,看过就可以了,没什么收藏价值。”
事实上,《劫修传》一书的出版,也曾遭遇类似的挫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网络小说一直被人诟病,很多人都将其视为低俗浅薄。虽然真邪坚称,经历过战胜胃癌的严峻考验,没有时间可以浪费的他,绝不会去创作一部毫无意义的,只为了糊口的作品;虽然有悬疑小说作家蔡骏“真作家”的赞誉,也有“恐怖大王”李西闽“作为一部好小说,它是流畅的,语言过硬的,人物立得住脚的,故事充满想象力”的好评;甚至马原、杨少衡等传统文学作家也极力推荐,在真邪看来,网络文学粗制滥造的整体现象,还是会让他的这部“用心之作”受到影响。
以真邪的理解,就算他的这部小说,获得某种认可和成功,但网文的整体走向,仍然难以改变。“传统与网络,仍有着巨大的鸿沟,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应该是每位网络作者的责任,坚持商业化的写作,不代表就一定是庸俗和浅薄,但网络上真正用心创作的作品实在太少,网文发展十余年,可真正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实在不多,这是网文的悲哀,也是网络写手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