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成立网络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从此有了自己的“家”……
(2014-01-18 10:41:25)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现象 |
另一方面,虽有流潋紫等少数网络作家被吸纳进中国作协,被人们惊呼为“野百合也有春天”。但大部分作者依然散落社会,与网络公司、出版商也只是商业利益的关系,缺少作家的归属感和专业认同。也因为此,刚当选的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流潋紫称:“以前我们都是网上的流浪作家,从此我们有了自己的家。”
而这个“家”在邵燕君的理解里,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意味。她说,眼下网络文学虽拥有大众读者,但还不能称作“主流文学”,因为它未能承担起负载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责任。“如果网络文学能在自身发展中充分调动互联网的民众参与力量,积极参与转型期中国‘主流价值观’的打造和传播,则更能为‘荣登大宝’积累资格。”
虽然如此, 也有论者表示了异议。他们认为,成立作协后,如果因此“棒杀”了网络写作的随意性、个人化等特征,对网络文学未必是促进。另一方面,网络写作门槛低,以作协的名义将之正规化,便抬高了门槛,也有违网络写作本质。“因此网络作协成立后,切不可过分干预网络作家的创作。网络作协最重要的功能,一是服务,为网络作家组织经验交流、写作资助、书稿推介、作品研讨等活动,促进网络、传统作家相互融合,取长补短,促进网络文学和市场良好结合;二是自律,设立网络文学的官方奖项,引导网络作家注重文本质量和人文承担,身体力行地净化网络环境;三是维权,为版权被严重侵犯的网络作家提供权益保护。”
某种意义上,这也呼应了麦家的理解。他说,写作需要作家个人去培养和塑造,但是要写好东西就与身边的朋友、个人的状况及心理情绪有关。“协会作为平台可以问寒问暖,调整作家心情,让他们对生活更加感恩,感受更为全面。”而网络文学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也面临着诸多和传统文学一样的问题。评论家夏烈表示,两者都具备文学品格和文学精神,都面临着作家如何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问题和为何写、怎样写的问题。“网络文学创作也要用个性化的艺术创造,展现高尚的价值追求、积极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文化意蕴。”
众网络文学作家于此颇有共鸣。笔名“天蚕土豆”的自由撰稿人李虎就表示,要成为优秀的网络作家,仅仅当一个受粉丝认可的“码字劳模”是不够的。在会上,他还宣读了84位浙江网络作家的倡议书,道出了网络作家“提升审美品格,创作更多既好看又耐看的网络文学作品”的心声。有论者指出,诚如作家莫言给大会发来的贺词:网络无边界,文学有精神。我们或可期待,有了亲密无间又创作自由的网络作协,网络文学将提升整个行业的素质,开启一个新的文学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