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傅小平在海上
傅小平在海上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598
  • 关注人气:5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因为“非主流”,所以……

(2013-11-01 18:39:39)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现象

按流行的见解,英语文学理所当然是当前世界文学的主流。孰不知,在英语文学世界里,同样存在主流与非主流的分野。今年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把作为非主流英语文学之一的加拿大文学推向了世界,而在很长时间里,加拿大文学在其中一直是边缘的存在。这在某种意义上表明,主流与非主流,就像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周平在日前于上海大学举行的在“‘非主流’英语文学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视角”专题研讨会上所表示的那样,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任何文化都有一个从非主流走向主流的过程。”

在上海大学教授朱振武看来,英语文学从历史上看并非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自近现代以来,随着英、美的先后崛起、海外殖民的大肆扩张和英语教育的强力推行,用英语写成的文学作品早已超越了英国的边界,而延伸至北美、南非、印度等英国/美国原有的殖民地或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今的英国文学与英语文学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英国文学与英国本土之外的英语文学构成了一种源与流的关系。虽然源于英国文学,但由于植根于各自的地理环境与人文土壤,英国本土之外的英语文学显示出很强的生命力与文化价值。”

如其所言。从世界范围内的英语文学研究看,随着20世纪70年代后殖民主义理论在西方学术界的兴起,非主流英语文学受到了特别的关注。上海对外贸易大学教授黄源深表示,自非殖民化运动以来,关注本国主题,采用地方语言,面向本国“小传统”和地方色彩,一直是原殖民地国家文学,亦即非主流英语文学的主流和正宗。“眼下文学界更加关注前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的影响关系和对抗关系,推崇凸显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拒斥总体叙事,强调异质性、差异性,用以解构和消解仍有市场的原殖民宗主国的一些既定概念与偏见。”

事实上,在全球化和文化多元的时代,非主流英语文学正如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虞建华认为的那样,正以一种包容、杂糅、多元、开放的态势,逐步取代原来作为前提的对作家写作的民族身份、地域特色、本土情调、人物环境等的要求和制约。“以新西兰作家为例,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体现了‘文化混血’的特征,他们的写作也更多从写新西兰本土小说转向了写‘国际小说’。所以,作家在书写本民族历史、地域和文化的同时,应走出本质主义,走向文化杂糅。”

而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研究“非主流”英语文学,究其实是为了发掘话语处于相对弱势的文学文化的贡献和魅力,并为其寻找更好走向世界的路径。周平认为,从某种意义上,中国文学英译也可以划分到“非主流”英语文学之中。也因为此,“非主流”英语文学的当下与未来,于我国文学的发展有诸多的参考、借鉴。朱振武认为,在深入研究英美文学的同时,我们理当努力扩大对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的文学以及世界更大范围的英语文学的研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醒我们应立足本土视角,提高批评自觉,增强本土意识和文化自信。有鉴于此,黄源深认为,在文化上暂时处于弱势的国家,理当向世界贡献其独特的思想、文化价值及对世界的思考理解。惟其如此,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