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走进校园,理想照亮人生”活动侧记
“如此强大的作家阵容走进大学校园,与大学生做面对面的交流,这在上海开埠160多年来,还是第一次。就是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林在勇的话音未落,就赢得了一片掌声。
2005年4月6日下午,王安忆、孙颙、叶辛、赵长天、赵丽宏、陈村、宗福先、孙甘露、王小鹰、蒋丽萍、沈善增,阮海彪、顾绍文等作家走进华东师范大学,在丽娃河畔的科学会堂与300多名大学生以“作家走进校园,理想照亮人生”为主题做面对面的交流,上海市作家协会与华东师范大学共建的“文学活动与人生教育基地”也同时揭牌。虽然对话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工作为宗旨,但作家们把严肃的话题化作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引起了大学生们的共鸣。
麦子的“盛宴”
“有人把生活比作土地,文学就是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麦子。我看这种说法不够确切。如果所有的文学创作都是清一色的麦子,那文学创作岂不是太单调了吗?我以为得换一个说法。生活是麦子,文学就是麦子加工后制作出来的东西,文字技巧、想象力等等就是文学的佐料。”说到文学跟生活的关系,孙颙打了这样一个精辟的比喻。这话说到了王安忆的心坎上,麦子是她最喜爱的农作物。她借题发挥说,其实麦子根本就不单调,在淮北乡下生活的两年里麦子给她留下的丰富多彩的记忆至今还让她难以忘怀。她说很多优秀的作家都有自己特别钟爱的庄稼,比如张炜特别喜欢玉米,棉花则是苏童的最爱。庄稼是一种带有神秘感的、非常美好的东西。大自然的手笔是那么大,我们这些人只不过是把大自然的景象加工成作品拿到市场上去销售。模仿大自然美不胜收的大手笔,就是我们写作的最高意义。
麦子是不死的,文学同样如此。尽管文学在近些年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难以重现早年的辉煌。但文学会永远存在下去。叶辛说:“文学尽管不增长GDP,也不会给人们带来实际的利益,但文学在任何时候都是为人们所需要的。文学是为人生的,而人生是不断变化的,文学使人生值得一过。”赵长天、宗福先分别谈了自己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经历。宗福先在谈话中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呼吁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赵长天则告诉大家,文学是透视人性、温暖人心的东西,写作就是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多读读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些文学大师们的经典作品,将使我们终身受益。
文学给我们另一双眼睛
第一个站起来提问的女同学,向王安忆提出了今天普遍困扰青年学生的难题:“新时期文学以诚实著称,我把内心剖析开来,让大家分享,这样也减轻了自己的寂寞和孤独。现代人很忙碌,但时常感到孤独,却又远离文学。文学在我们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现代社会究竟起什么作用?是否还能感化人?”王安忆说文学也许没有功利上的作用。但没有文学,我们的生活就会非常“没劲”。她以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短篇小说《高速公路上的树林》所讲述的故事为例,故事中的孩子在森林中看到了美丽的花朵,而那些缺乏审美眼光的大人们在其中看到的却只是不起眼的树林。文学就是故事里孩子的那双眼睛,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惊异和惊喜,这又恰恰是我们这些生活得非常格式化的现代人所欠缺的。
王小鹰在回答大学生提问对文学存在的意义做了自己的理解。她说文学是润物细无声的。她引用一位老画家的观点说,人的脸上五官都有用处,可眉毛似乎没用。但若把眉毛剃了,整张脸就不协调了。文学好比眉毛,看似多余,实则有用。文学,使人受益。这一点阮海彪有更深刻的体会。他长期患病,历经坎坷,是文学激起了他生活的勇气,并最终走上了创作的道路。有文学相伴,人生值得一过。对上述作家的发言,陈村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他说当文学变成这么一种专门的职业,其实已经背离它的初衷了。写作的有两种人:一种人是专业作家,拿国家工资,写作是职责;另一种人不带任何功利因素。写作态度也有两种,一种非常执着,一种是由于爱好而玩玩的。文学应该是大家参与的活动,网络能让更多的人把才情发挥出来,用文字过滤情感,使生活更加五彩缤纷。他不忘趁此机会邀请大学生们到“九久”读书网上他主持的“小众菜园”里面不时去种上几棵“小菜”。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面对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作家们回忆了自己的年轻岁月,特别是几位从华师大毕业的作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学生,读书的日子很幸福,要抓紧时间不断充实丰富自己。
王小鹰以《那年头,丽娃河畔的文学梦》为题讲述了自己在华师大就读时期的生活。在她上中学的时候,根本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报纸、书籍可看,更不要说电视电影了。当时小说《欧阳海之歌》风靡全国,可她口袋里没钱,为了买这本书,她到废品收购站把已留到2尺8寸长的辫子给卖了,“我到现在还记得废品收购站的大爷很惋惜地说,如果再长两寸就可以换一辆自行车了。”她的话引起了同学们的一阵大笑。
王小鹰说:“后来考进大学,看到图书馆里有那么多书,真有一种‘老鼠跌在米缸里’的感觉,晚上回到宿舍仍舍不得放下书。”说到这里,当年的同学赵丽宏忍不住向大家“揭发”:晚上熄灯后,王小鹰还在蚊帐里点蜡烛看书,累得睡着了,差点酿成火灾。和赵丽宏、王小鹰同为华师大77级学生,孙颙对此感触颇多。他说在物质匮乏、精神困顿的年代里,他最大的奢望竟是吃到一个现在看起来很不起眼的馒头,正是这这种奢望让他即使在过了很多年之后依然记得大学时学过的一支关于馒头的俄罗斯歌曲,而当时阅读《欧阳海之歌》的情景至今想起来他依然激动不已。
“我们坐在台上,你们坐在下面,这样的对话方式不健康。今后我们应该在网上聊大学生活,聊你们的想法,如果我们的话得不到你们的认同,你们可以拿‘板砖’‘拍死’我们。”陈村的话是对这次自由、活泼的心灵对话的生动概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赵丽宏说在交流会没开之前,他着实为向来只习惯于在书斋里默默耕耘的作家们能否赢得大学生们的认同担忧,会后他感到由衷的欣慰。他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作家们要将这次活动的感想体会写成文章最终辑成一本书,大概一个月后交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将是为大学生们准备的另一道“精神大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