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游戏”忽悠了谁?
(2011-04-23 08:18:07)
标签:
文化 |
分类: 记者调查 |
时下出版界讲究图书营销,追求眼球效应。在日前举行的第七届上海书展上,记者就在某旅外女作家新书的签售现场,见到了超级火爆的场面。只见读者队伍从一层的中央大厅一直排到二层的廊厅,而且几乎每位读者都是成套购买,其中有的据说是因为看过她去年签售的书,而喜欢上这位作家。前来捧场的人中还有不少文艺界的名人大腕。书展主办方最后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该作家凭借今年重新包装推出的作品集,在1小时内签售了12000册,创造了本届书展最高的单场签售纪录。于此同时,她还进行了另一本英文版新书的签售,签出1200册。她的两种新书在书展结束后公示的销售汇总排行榜上居前两位。 乍一看,文学类作品能有这样的销售成绩的确让人鼓舞。但静下心来算一算,却不免让人生疑。1小时12000册书,这就意味着作家1分钟内要签200本书。如果按6本一套来算,一分钟得签33套书。而一位出版社的业内人士透露,他们举行的“朱天文新书签售会”,一小时也就签了三四百本,“这个速度已经很快了,‘朱天文’这三个字笔画并不复杂,写起来也快,一小时内马不停蹄地签,也就那么多。” 当然,对于那位旅外女作家来说,这样的签售奇迹并不意外。因为在去年的上海书展上,她就曾以一本新书的英文版勇夺排行榜榜首,同样把其他图书都远远地甩在身后。对此,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人表示,从内行人的角度看,这位作家的作品品质一般,书里面也不包含太多足以构成畅销的元素。当然,这并不排除签售的队伍中,确有真心喜欢她作品的读者。不过,其中也难免有一些是奔着关系过来捧场的。“打个比方,你是某企业的老总,你或是你的亲人、亲戚出了本书,叫员工连带亲属过来热热场子,又不用自己掏钱买书,而且可能还享受到额外的好处,这个人情谁会不给呢!” 尽管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但这样的签售纪录,客观上对图书的营销确实起到一定效果。在去年的书展上,记者就了解到,有多位读者奔着这超高销量,满心欢喜地过来买书,结果却让他们大失所望,因为他们希望买到的那本畅销书,出版社已经没有存货。对此,该知情人表示,据他所知,该作家的书几乎都是包销书,一个月之内售完,以后就不再加印。“所以,你会看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她总是在每年书展前后这一个月内出现,之后基本上就听不到有关她和她作品的新闻。”从这个角度看,他认为,图书签售和排行榜就成了一场数字游戏,数字越悬乎,游戏也就玩得越带劲。“当然,抛开这种出版营销是否正常不说,我们没必要夸大书展签售的这个数字,因为这只是一个短期营销的案例。一本实打实的经典作品,在半年、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卖掉三四万册是很普遍的事。只是销售的周期相对要长一些。”至于这种情形对出版方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记者分别询问了几家出版社的相关负责人,他们表示,出版该旅外女作家的书,走的是正常销售途径,并无额外赢利。 在进一步的调查中,记者发现,类似图书排行榜“注水”,或签售找书托等等现象,在出版界已是心照不宣的事实。各式各样的图书排行榜,并非仅有统计功能,更主要的是为了促销。由于人们普遍存在从众心理,上榜的图书会卖得更快,从而产生引导消费效果。因此,许多出版单位和销售商特别重视排行榜,甚至不惜“做假账”。一些出版商发行新书之后,花钱派人去各大书店批量购回图书,从而造成该图书十分“畅销”的表象,带动不知情的读者跟风购买。在业内,这被叫做“买榜”。据了解,“买榜”的成本其实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高,有时候在一家大书城,同一本书一周买上几十本或上百本就可以被送上榜单。 同样,目前图书促销的常用手段———现场签售,也存在不少问题。为使现场气氛火爆,更为了借活动一举打开销售局面、让新书迅速登上书店畅销排行榜,出版社或作者会事先准备一定数量的“书托”。找“书托”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多半是出版社、作者,或相关单位埋单。 一些写虚假吹捧书评的作者,则是另一种形式的“书托”。这部分人,主要阵地在网络。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如今网络书评作用巨大,很多书光是凭借一些图书网站或是阅读论坛中的好评,销量便直线上升,甚至挤进畅销行列。这当中只有小部分是阅读爱好者读书后的有感而发。“相比花钱请评论家来写评论,网络书评要简单得多,比如聘一些大学生,每个月只要几百元钱,要求他们发一定数量吹捧的帖子,操作起来很方便。” 针对出版界的此种乱象,有出版商明知个中弊端,但也无奈地表示,在现阶段要根除这些现象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目前的出版业各个环节的运作都还很不完善,大家都冲着短期利益,这在客观上就造成排行榜‘注水’,‘书托’林立等怪现象,形成恶性循环。但真要消除此类乱象,还应该有赖于出版环境的整体改善。” 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从表面上看,读者是类似现象的首要受害者。然而,这种不受节制,没有原则的过分炒作最终也会让出版业蒙受损失。欺骗读者的行为将为出版业带来严重的诚信危机,对于短期利益的过分追逐,也将使得本就不够完善的出版业变得更加混乱。当然,最终这也将迫使出版业重新反思自身,寻求改变。 |
前一篇:电子书版权:寻求新的利益平衡点
后一篇:周云蓬诗歌现象引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