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记美

标签:
文化 |
分类: 小说随笔 |
中巴车在上越陶艺研究所的庭院前停下,从车上下来,我趁着活动间隙,绕过车身,径直走到不远处的杨梅树旁。如琼花一般簇生的枝叶间,藏着一颗颗杨梅。无须踮起脚尖,只要站在树下,就可以摘一颗入口,让唇齿间留着酸甜,像是在回味老家的味道。
本想多停留片刻,因是来参观拜访的,只得匆匆离开,却不忘往口袋里揣了几颗。和大家边走边听研究所主人施珍的讲解,在展厅里各式瓷器间流连,还意犹未尽地往嘴里塞上一颗,不禁想到,长在近旁的杨梅像是包含了某种寓意的,施珍和她的团队于越窑青瓷技艺孜孜以求,往远了说,不就是为的扬美么。
这美是从何扬起的呢?岁月轮回,始于汉,盛于唐,烧制史达千年之久,有着“母亲瓷”之称的越窑青瓷本早已沉寂。施珍却把它从自己的手中重新点起,化土为玉。16岁时,她随三爷爷赴景德镇求学,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陶瓷设计专业,1997年作为我国第一个陶瓷美术领域的交换生赴韩国首尔产业大学陶艺科进修,随后又赴台湾学习交流4年,从事陶艺制作及彩绘教学。2001年,她放弃稳定的学院工作,来到青山秀水的上林湖畔。因为她知道,想要烧出原汁原味的青瓷,必须回到故乡。
就这样,不知从何时起,上林湖边多了间简易的工棚。“不管从采土、淘洗、成形、修坯等十多道工序做了多少功夫,关上窑门的那一刻,一切从零开始。”施珍说。在她的言语之间,你可以想象,多少个日夜,伴着上林湖的流水声,在寂静的工棚内,唯有拉坯机的嗡嗡声响起。端坐于机器前,施珍凝视着手中的黄泥,让它们在一圈一圈的旋转中,缓缓升高、降落,最终定格为各式形状。
然而对于淬炼越窑青瓷,尤其是其中的秘色瓷,这还只是个开始。施珍说,作为当时皇家贡品秘色瓷的诞生,是越窑青瓷在烧制中产生的窑变现象,是一种意想不到的美学效果。“瓷器是一种火的艺术,烧制过程中任何一点细微的元素,都可以产出截然不同的色彩,只能不断试验。有时,一件作品要经过几十次甚至更多次的失败……”施珍通过对绝少存世的古越窑青瓷碎片的外貌观察,釉色和胎质研究以及造型和装饰的分析,努力寻找现代制瓷工艺与传统工艺的最佳结合点。于是,一件件独创的艺术作品诞生了。而体现了古老越窑青花的韵味又融入现代创意的艺术风格的《上林随想》,更是包含了施珍对故乡的深情。
要是往深处探究,施珍发扬越窑青瓷之美,秉承的何尝不是慈溪尚美的传统?坐落于慈溪市浒山街道晓记北弄的陈之佛故居——养真庐,纪念的是中国工笔花鸟画大师陈之佛。他的一生,即是尚美的一生。这不仅在于,作为第一个到日本学工艺的美术的留学生,陈之佛曾创办尚美图案馆,还在于作为现代美术教育家、工艺美术家、画家,他终其一生对美孜孜以求,而他用以自勉的“养真”,归根结底也是为的尚美。文人墨客来到慈溪,拜访陈之佛故居,也是尚美而来。养真庐内藏有全国各地的名人高士拜访后留下的珍贵墨宝。这些珍品映衬着陈之佛的名作,使小小养真庐成为各地文化人观摩学习、切磋技艺的好去处。
而慈溪市文联,则是慈溪文人聚集的好去处。慈溪作家李金波感念,自己是被慈溪文学拽着跑的。慈溪有着很好的文学氛围,一帮有才学的文友经常在一起交流,用李金波的话说,无形中对他是个鞭策,再懒的马也会跟着奋蹄的。而在由东北南下创业的李金波看来,作为慈溪文学的带头人,慈溪市文联方向明,本身也是一位有影响有才华的作家,能零距离地体恤创作甘苦,在尊重艺术规律前提下,凭借开拓意识和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精神,扶植培养了一批有希望的作者。
事实上,惜才爱才在慈溪也是一种传统。陈之佛与吴冠中的渊源,就是典型的一例。那是1946年,陈之佛正是官费出国留学考试艺术类主考官,他读到吴冠中的试卷,十分欣赏,竟把长达1700多字的卷子全文抄录下来。他还把最高的分数给了西画组的吴冠中,促成了他的出国留学。此后,陈之佛对吴冠中一直欣赏备至,还是吴冠中婚礼上的证婚人。陈之佛过世后,他的后人与吴冠中也有着很好的交情,在陈之佛故居展出的几封往来信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我总想,慈溪人扬美、尚美,也是因为慈溪有一份现代都市难得一见的闲逸之美。在慈溪,不见林立的高楼,街上也不见匆匆忙忙的脚步,洋溢在人们脸上的,多是一种从容而自得的神情。而位于五磊山下,杜湖、白洋湖之滨的鸣鹤古镇,虽然和很多被开发的古镇一样,多的是商铺,却并不怎么商业化的,倒是充满了祥和的生活气息。走在古镇的街上,依然能看到两旁有未曾关闭的院门,从半敞着的门口望去,能看到闲坐的老人,嬉闹的孩子,还能看到年轻人的身影。似乎只为往昔岁月独有的那份闲情逸致,在这里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逝去。
走过手工描绘了古镇全景图的院墙,走过雕刻着石狮的古桥,走到很多年前为国药巨商叶天霖所建的小五房,我们在门前一长溜石凳上闲坐片刻。只听得河对岸一声“看过来”,我们像是商量好了似的齐齐看过去,各各的自然之态,在摄像机快门的咔嚓间给定格了下来。而此刻从熙熙攘攘的上海,向慈溪“看过去”,我似乎对这座美好的江南小城多了一份感念。慈溪之美,美在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