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前景堪忧 症结何在
(2011-01-12 21:17:47)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现象 |
评委们在接受采访时一致认为:本届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奖参评作品最大的缺陷在于“硬伤”太多。“硬伤”表现多种多样:对原文似懂非懂,不去查证考据,导致译文出现情理和逻辑矛盾;无视上下文特定环境,望文生义;对专业不熟悉,轻率隔行翻译,造成专业知识及术语的误译;不尊重作品本义,任意篡改原文等等。本届评委会顾问金坚范认为当前文学翻译出现如此之多的“硬伤”,主要原因在于译者太过急功近利了。翻译是件寂寞、清苦的事业,在我们这个市场经济主宰一切的消费时代里,译者常常为追求实际利益对自己降格以求,翻译界盛行“浮躁”之风。
与其他译者不同,两部获奖作品的译者却表现出了严肃认真的职业精神。老翻译家田德望七十三高龄开始翻译《神曲》,每天拖着病弱之躯,艰难地伏案两个小时,历时十八个年头才最终完成了全书的翻译。黄燎宇在翻译《雷曼先生》一书过程中碰到跟精神病相关的术语,就把自己当成一个精神病人去精神病院“求医”,结果该书中涉及精神病部分翻译得非常准确,令评委们折服。金坚范说在文学翻译史上有“一字之练、旬日踌躇”的说法,可见文学翻译要达到“信、达、雅”高水准之难。在我们这个学界盛行浮躁之风的时代里,译者严肃认真的职业精神变得非常重要。“青灯下”才能做出“真学问”,只有象田德望、黄燎宇这样耐得住寂寞的译者才能真正奉献出高质量的译作来。
翻译文学的水平如何,直接取决于译者自身、编辑出版和翻译批评三个环节。三者共同形成鼎足之势,任何一方出现纰漏,整个翻译大厦的质量都难以保证。这是翻译界的共识。译者自身的素质自不待言,存在的问题也是有目共睹。编辑出版和翻译批评两个环节易被忽视。意大利文学专家吕同六认为外国文学的编辑队伍良莠不齐已经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除国内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三家比较权威的出版单位拥有较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外,其他出版社外国文学出版情况着实令人担忧,有些编辑甚至连基本的外语常识都不具备,经他们之手编辑出版的翻译作品质量又从何谈起。
涉及到翻译作品的出版问题,吕同六认为当前出版界存在严重的短视现象。现在的出版社追求出版速度和经济效益,总被市场拖着走:人们想看什么,出版社就出什么。于是国外畅销、流行的作品成为许多出版社引进版权时的重点项目;真正的文艺精品却少有问津。出版社应该担当起引导读者阅读取向的责任,促使文学翻译迈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近几年来优秀文学翻译人才大量流失、文学翻译队伍青黄不接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针对这种现象,评委们普遍认为当前的文学翻译缺少社会认同是一个重要原因。吕同六说国内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对外国文学的研究、翻译历来不够重视。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的研究语种跟早先鼎盛时期相比就缩减了十余种,象东欧文学这样的语系干脆被取消。文学翻译稿费低,付出跟收益比例严重失调使得翻译人才人才流失。本届评委会陈立钢说纯粹的文学翻译,要求高,难度大,出版社给的每千字稿酬约为40或50元;而相比之下另一种非常实用的商务翻译,只要把文章意思搞清楚不必达到发表要求,每千字稿酬也有200或300元,更不要说当下非常流行的口译了。不仅如此,译者付出的艰苦劳动常常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跟成名的作家、批评家相比,翻译家多少显得有些落寞。
当记者问到对将来有望成为文学翻译中坚的年轻一代有什么期望时,评委们表示关注和忧虑。他们认为文学翻译不但要求译者外语母语都要精通,还要求其对外国的人文历史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年轻一代重视外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母语的学习却被严重忽略了。不仅如此当前很多学校里的外语教育过分向实用教学倾斜,人文教育被忽略到了几至于无的地步,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可能指望他有很高人文素养,并为文学翻译服务的。对于现在名家接连受邀重译经典名著,“陌生的好作品”鲜有出现这一现象。本届评委会主任、方平认为名著重译这件事情本身无可厚非,经典名著的确需要被不断重译。翻译名家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经典作品的翻译上也可以理解。关键问题在于现在不少重译纯粹是“恶劣翻译”,是有些出版社为了获得版权、牟取利润东拼西凑出来的粗糙之作。这难免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相比较之下,一些在文学史上很有地位、在我们这里相对陌生的作品却没人关注也鲜有好的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