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纪念,更重要是记住!

(2009-07-02 15:32:54)
标签:

文化

分类: 记者速评

纪念,更重要是记住!

日期:2009-05-14 作者:傅小平 来源:文学报



    5·12汶川地震距今已一周年。这一年,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悲伤和感动,随着时光流逝,我们慢慢从最初的非正常状态中走出,回归日常的生活轨道。唯有在周年纪念日的前后,我们再次跳出生活的俗常,重新面对切近而又遥远的地震记忆,在回返的过程中,又一次获得了回望和审视的机会,惟其如此,我们才更加珍视。

    回顾这一年,因为地震,我们的社会发生了种种变化:民间志愿者空前活跃,“全民互助”精神极大提升,人们对国家的认同感显著加强,生命至上、公民利益至上和无条件尊重生命的社会核心价值,正在国民的意识中滋生……然而也有学者提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废墟、瓦砾、孩子的身躯、哀痛的表情、悲鸣的汽笛……这些曾经震撼过我们的感官和心灵的一切,似乎已归于消淡。在灾难强大的心理冲击下激发起来的炽热情感,似乎也在慢慢回落。

    这一年,我们的作家奋力投入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工作中,他们用纸和笔记录下这场灾难:蓬勃兴起的地震诗歌,见证着民众炽烈的爱国热情;各类地震图书、地震电影相继推出,留下了一个个令人心碎的记录和感人的故事。作家、艺术家们面对地震彰显出来的责任和使命感,让人感动。然而,当我们试图从数以千万计的文字中检索出真正值得留存并引人深思的记忆时,却常常是一片茫然。

    我们不禁要问:是否仅仅有这样的记录,就已经足够?我们的记录,是否已经让这次灾难免于在时间的长河中被遗忘的命运;地震中迸发出来的悲悯、感动和关爱的精神,是否已经由我们的文字,转化为可再生的精神资源?新的社会精神是否在我们的记录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思和培育?

    无可否认的事实是,基于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缺失,灾难向文字的转换过程,往往是一个失重的过程。这种失重,我们可以把它积极地理解为善于减压、善于转化。但这恰恰也孕育了另一个后果:我们可能更习惯于回避,而缺乏直面的勇气。

    因此,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记录,更重要的是记住。我们不仅需要重建楼房、道路、社区,重建一个真正的家园所需要的一切;不仅需要通过纪念碑、纪念活动、文艺作品等记录这段灾难的历史,我们更需要经由反思和追问,把这些“记录”转化为永不磨灭的民族记忆,以及建立全新社会精神的坚实基础。这是我们对后代的使命,也和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因为“灾难并不是在我们忘记它的时候发生,而是因为我们忘记了它而发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