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振骋:有阅历才能如哲人般思考

(2009-06-16 16:51:14)
标签:

杂谈

分类: 译界寻踪

马振骋:有阅历才能如哲人般思考

日期:2009-05-21 作者:傅小平 来源:文学报

http://wenxue.news365.com.cn/5b/200905/W020090521380486568036.JPG


    译著《蒙田随笔全集》三卷本出版

    本报记者傅小平

    隔着午后慵懒的阳光,被一双独特的眼攫住,清澈明净、纯然质朴,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自称“以法语文学为生”的翻译家马振骋说,阅尽世事沧桑的眼,看到的自然会是一个不同的世界。这恰如他的翻译观:做翻译,譬如做医生、做演员,要靠实践的积累。只有到了一定年龄,一定人生阅历的层面,才能理解原著作者在文本中包含的思想,然后恰如其分地把它表达出来。从最初翻译圣艾克絮佩里,经由杜拉斯和波伏瓦等作家,再到蒙田,译著的风格几经变幻,马振骋总能准确把握原著的精髓,于不期然间臻于化境。

    马振骋家住上海徐汇区的一幢高层住宅里,这是闹中取静的所在。从打点得错落有致的书房放眼望去,各大标志性建筑尽收眼底。不足十平方米的阳台自成一个会客的小天地,大小盆景点缀其间,令人赏心悦目。他显然满意眼下的生活,微笑着就某几个细节娓娓道来,说到动情处,间或夹杂哈哈大笑。

    或许是因为坐骨神经痛不能久坐,每过半小时左右的时间,他会边说边站起来活动,从谈翻译开始,话题扩散到音乐、戏剧、舞蹈、绘画,或是摄影,再次落座,话题跟着绕了一个圈,重新回到翻译。他总能在各门类的知识中纵横驰骋、融会贯通,自有一番从容、洒脱的生活意趣。

    谈到近期媒体和读者关心的译著《蒙田随笔全集》,马振骋说:我虽然小时候在邹韬奋的生活书店里早就看到过英文版的《蒙田随笔》,也在教书时就开始译法国文学作品,但真正接触蒙田是从1993年开始,“当时,我和另外六位译者合译了国内首版的‘全集’,我译的部分约占全集的五分之一”。

    对这次合译,马振骋不无遗憾。“我们试图真正把蒙田翻译出来,但因为是合译,每个人的理解、行文都不一样,翻译起来,心态自然也很不相同。”但因为这个契机,他走近了蒙田。在他的理解里,蒙田是第一个用法语写正经文章的人,也是从他开始,“随笔”这一文体开始被定型。但这并不是我们阅读他的理由,更重要的在于,这个37岁就辞去工作,声称自己要“投入智慧女神的怀抱”的哲人从不说教,他只说人是怎么样的,找出快乐的方法过日子,这让更多的普通人直接获得更为实用的教益。“随笔问世400多年来,先后被译成几十种文字,读者遍布全球。无论年龄层次,无论教育背景,无论文化差异,几乎每位读者都能从中寻找到精神的共鸣。其恒久的生命力,不仅来源于蒙田朴实无华的语言文字,更在于他对生活、对生命、对人性的思考和观照。”

    正是出于对蒙田的热情,2003年,上海书店出版社的领导问他是否有兴趣独译蒙田全集,马振骋答应了下来。此后的五年间,他不用电脑,手写将全集译出,因坐骨神经痛,他站着完成了大量的文稿。“最有意思的是,等到快出书时,我们才发现,双方连合同都还没签过。”翻译蒙田会碰到的障碍,马振骋早有预料。他参照的是法国伽利玛出版社1962年的版本:那四百年前的古典笔法,每篇下来全不分段落,看得人头皮发麻;文字中掺杂着古法语,有点类似清朝末年的白话文感觉,有时要猜着意思译。“在这个意义上说,翻译蒙田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同样丰富的人生,你不仅用中文来对应他的法文,而且还用自己的全部的人生智慧来传达他在随笔中要表达的涵义和思想。”

    所以,在动手翻译前,马振骋反复通读原著,直到感觉能深入文字的里层意思。“有些人认为,中文好、翻译出好文字来,或只把故事译出来了,都是优秀的翻译。其实不然,这就像‘画出了个美女,却与本人不像’。”说到这里,他不惜拿自己“开涮”。在20多岁时,他喜欢看浪漫派的小说。而蒙田的随笔文风朴实,他就坚持把原文秉直的蒙田翻译得直达实质,不要虚夸,译文因此显得格外简洁。全集首个中译本共有100万字,他的译本只有80万字,“我并未删减,只是各人译法不同”。

    尽管译著等身,在文学翻译界有口皆碑,马振骋其实四十多岁才开始翻译生涯。“上世纪60年代,我从南京大学法国语言文学系毕业不久,正渴望有好书、新书读。恰好那时有些法国留学生来做客,他们在路上看的书,就留下来了。在这些原版书里,我偶然翻开一本袖珍本的《人的大地》,读到书的开头,就一下子给吸引住了。”此后,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被分到河北乡下劳动时,他还随身带着这本小书。“小书里有沙漠、风暴、黑夜,当时我的现实世界里也是无法交流的荒漠。这位常在高空中注视地球的圣艾克絮佩里,顺理成章地成了我走上翻译道路的引路人。”1980年,他向人民文学出版社推荐了《人的大地》,同时选译了圣艾克絮佩里的《夜航》、《空军飞行员》和《小王子》。其中的《小王子》成就了他翻译生涯的精彩一笔。

    由圣艾克絮佩里始,马振骋随后翻译了杜拉斯、波伏瓦、纪德等法语作家的作品,这些文学大家的文字,在他的译笔下熠熠生辉。“蒙田、杜拉斯、昆德拉,他们的文字都是不同的,你不能让他们的特色勉强附和译者,译者要根据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情况,译出不同的东西,不要每一本译著的风格都是相同的。”此外,他还在《万象》《译文》等多家期刊撰写随笔,并陆续推出了《巴黎,人比香水神秘》、《镜子中的洛可可》等几本散文集,纵使写作形式有再多的变化,内容无一例外都是关乎法语文学。马振骋如此珍惜自己从法语文学中得到的东西,对他而言,译完一本书从不意味着“结束”,而是内化成了他平淡生活的一个部分。毕竟于他而言,生活才是独一无二的“原著”,无须“译本”。

    马振骋,1934年生于上海,1957年于南京大学外语系法国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先后在北京轻工业学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任教。

    傅小平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